龍湫寶塔
唐伯元(1540-1597),男,漢族,字仁卿,號曙臺,廣東澄海縣蘇灣都仙門里(今屬溪南鎮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卒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崇奉程朱理學,反對王守仁的新理學即所謂“心學”。
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節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傳》說他是“嶺海士大夫儀表”。在他青少年時期,明代的復古主義文學正當高潮,他也學有所就而受到肯定。就如他自己所說:“言文者爭治左、國、史、漢,以取榮譽于時,至嘉、隆尤其。余少時偶讀一二家而喜之,間有論著,人稱能焉。” 嘉靖四十年(1561年),唐伯元22歲,考中了舉人,三年后,赴京趕考。不第,唐伯元落第后獨自到石墉住了數月,每天幫呂懷修訂《歷紀古義》,師徒相外甚洽。唐伯元從呂懷處接受了湛若水的學術觀點,并使之更具實踐性。他認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為載體的,離開物,心性便無從談起。他把物限定在“峰、家、國、天下”,最終目的仍然在于實現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過了三年,萬歷二年(1574年),唐伯元終于得中進士。從此以后,唐伯元踏入仕途。
半年后,唐伯元被委任為江西萬年知縣,由于他以民為重,施政有方,所以一年后調離時,百姓還為他立了生祠。唐柏元離開萬年,到泰和任知縣,唐伯元在泰和五年,以三羅為典范,清廉公正,克盡職守,很受當地士民推崇。周光鎬的家人曾上京路經江西,聞當地人士稱頌唐伯元,不禁高興地去信說:“彼中人士頌足下政澤,前百年未有也。”“知足下宅心純粹,政事自與時吏迥別。”被貶為海州判官。萬歷八年(1580年),唐伯元調任南京戶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寶司丞。因與吏部尚書楊巍學術觀點相同,被推薦為吏部員外郎,后升考功、文選郎中。任滿,本可升任太常少卿,但上疏請求罷官回鄉。泰和百姓也為他立了生祠。
唐伯元也為朝廷上書。萬歷十二年(1584)御史詹事講疏請王守仁從祀孔廟。首輔申時行等也以表定王守仁的功業、氣節、文章為由支持從祀建議。明神宗也已表示同意。應該說,王守仁針對當時思想領域言必程朱理學,使學術僵化,學術界死氣沉沉的情況,針對一般讀書人都把程朱學說當作獲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知和行完全脫節的流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新學說(哐稱陽明心學),一下子打破了學術界的僵化局面,的確使人耳目一新。這種新學于嘉靖年間已開始流行,隆慶以后南方各省幾乎沒有不改從新學的。但是,陽明新學的后學者卻過于反程朱理學的權威,一味肯定自我,以至于以自我原則蕩軼禮法,渺視論常。為此,唐伯元出于維護封建法則,鞏固封建統治,毅然呈上《爭從祀疏》,堅決反對王守仁從祀孔廟。
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幾天后,明神宗竟承認了自己的過失,而得到了神宗的信任。由于神宗的信任,他一回京就到專掌皇帝寶璽、符牌、印章的尚寶司任司丞。第二年,母親去世,他匆匆回潮守制。在此期間,他在西湖山北麓建了壽安寺,在南巖下建了紫竹庵,有時也在郡守和朋友們的邀請下,游山玩水,閑吟酬唱。但守制期間的時間和精力主要還放在撰寫《禮編》一書,目的就在于匡救世風。這是一部28卷的大部頭,前后共花了5年工夫。
后到晚年,唐伯元決定辭官歸隱。
唐伯元回到潮州,筑醉經樓于潮州府城西小西湖上,在西湖山北麓的壽安寺旁建了居室,種了梅花,命名為梅花莊,過清貧生活。他又在雁塔下,筑了釣魚臺,常披蓑戴笠,孤坐垂釣。有時,也還勉強伴陪著地方官游湖吟詩。為嶺海士大夫所敬重。但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就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秋后寂寂地離開了人世。據《明史》所載,第二年,神宗甄別吏部郎官,又想起這位官價不高,但卻耿直得可愛的唐伯元,下詔起用為南京部職。但傳詔到潮州,唐伯元死已逾年。天啟五年(1625年),明熹宗追封他為太常少卿,并賜贈“理學名卿”巨幅橫匾。 唐伯元的確學問很深,著述甚豐,著作包括奏疏、序文、書信及家訓等,編為《醉經樓集》6卷;他還編輯注釋了《二程語錄纂》、《禮篇》、《易注》、《銓曹儀注》、《陰符經注》及《白沙文編》、《禮編》、《道德經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誠不愧為一代“理學儒宗”。他的詩歌也寫很很好。作為理學家,其詩的確難免“沉酣六經之津液”,但能去其糟粕,不事雕琢,自然和幽。如《官人行黃梅道中為役夫述》有句“前歲樹皮盡,去歲草根絕“,訴說荒年之悲慘,明白如話而不失雅致;《新移芍藥臺上》有句“舊蕊支新蕊,深紅間淺紅”,
描述芍藥之形態,清淡素雅而不失綺麗,都頗可見其功底之深厚。
牌坊街——唐伯元“理學儒宗”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學儒宗坊,在大街。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號曙臺,澄海蘇灣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節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傳》說他是“嶺海士大夫儀表”。唐伯元的確學問很深,著述甚豐,有《易注》、《禮編》、《道德經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誠不愧為一代“理學儒宗”。
“理學儒宗”坊原在太平路羊玉巷口。坊北鐫“銓曹冰鑒”。 “理學儒宗”左坊眼鐫“賜環禮部主事”,右坊眼鐫“欽差主試湖廣”;“銓曹冰鑒’左坊眼鐫”特起文選郎中”,右坊眼鐫“簡右尚寶司丞”。下橫梁兩面同鐫有“萬歷甲戌科進士崇祀名宦鄉賢唐伯元”。
儒宗:儒者的宗師。銓曹:主管選拔官員的部門。冰鑒:比喻明察。
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系四柱三間三樓石坊。明間雀替為石雕龍,其上承托下枋;下枋之上為花枋,其中間為雙面鏤空精雕細琢的二只小石獅,左側為石雕鳥類,右側為羊;花枋上方為陽刻惟妙惟肖的鶴、鳥等動物之中枋;中枋之上為上花枋,鐫刻遒勁有力的楷書;其上為雙面鏤空石雕人物的定枋,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枋承托匾額;次間下枋之上各為雙面鏤空石麒麟一對。
坊于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原址重建于太平路羊玉巷口北側。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