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
許駙馬府在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玨的府第。該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駙馬府,座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筑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
簡介
許駙馬府在潮州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和駙馬許玨的府第。該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在在蘇東坡提到潮州瓦屋的時候,潮州現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潮州市葡萄巷的許駙馬府已經興建了。它是陳堯佐的學生、潮州前七賢之一許申的曾孫許玨建的府第。因許玨娶了宋英宗女德安公主為妻,故民間稱其為駙馬府。
駙馬府占地面積不大,只有二千多平方米,興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經過歷代大修,宋代實物已保存不多。1982年曾對二進的木柱和三進楹桷作碳14測定,確定木結構為明初替換之物,但由于維修中注意“修舊如舊”,依然保持宋代的特點:方正規矩的布局(許府整座面闊42米,進深47米),出檐平緩且呈弧形彎曲的屋頂,起翅的翼角,二層的蝴蝶瓦(底瓦凹面朝上,上再交迭凹面朝下的瓦片,喬仲常所繪的蘇東坡在黃州住宅中還可見到),刻著古樸蓮紋圖案的木門簪,高高的門檻,緊密的窗欞,竹編的灰墻以及雕飾簡單的梁柱等等。而那三進的院落,五間過的開間,既有從厝,又有后包(僅供下人居住)的以中庭為中心的主次分明的建筑,卻是“源于古老的地主莊院,以后因當地根深蒂固的宗族制,使其演變為帶護厝與后包的形式”(潘谷西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四卷),是現存潮州“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
許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們后來繁衍到粵東各地,大約600年前,有一支向南遷至韓江出海口即今汕頭溝南的許地,在此地繁殖五代之后,出了一個叫許拜庭的,跑到廣州做起了鹽商,賺了大錢,遂在高第街定居。高第街許氏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清末民初這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許應睽、許崇智、許崇清、許廣平等歷史名人。
從潮州遷至揭陽登崗許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詩人輩出聞名。甲午戰爭后,祖籍揭陽的臺灣著名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許南英一家,因在臺灣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應登崗許氏兄弟子榮子明之邀,攜家在此避難數年。當時許南英之子許地山年僅三歲,許地山后來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憶起這段生活,著名的《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州農家生活的影子。
從宋許駙馬府開始,這種帶護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漸在潮州流行開來。位于揭陽榕城的建于元代的石鼓里民居,以及潮州金石仙都村明代嘉靖年間的狀元林大欽的祖屋(官廳)等,已是帶護厝的多進的“府第式”民居。潮州市西平路北段的明崇禎年間黃尚書府,該府主人是南京禮部尚書黃錦,黃錦是明代的累朝元老,被尊稱為“三達尊”,該府也被稱為“三達尊黃府”,其平面布局與許府相似。另外,同樣建于明末的揭陽榕城東門蓮花心的潮州七賢郭之奇(1607-1661)府第,也是三進帶護厝的“駟馬拖車”的建筑,可見從宋到明,這種格局已漸趨穩定與成熟,此后便一直恒穩地延續下來。
潮州由于歷史上是府的所在地,因此有不少官吏在這里建起府第。所謂府第,并不同于他們辦公的官衙,而是日常居住的地方,是屬于民居的性質。但由于他們的地位,因此府第的建筑就不同于一般民居,不僅規模大,而且也比較考究,這就為后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地方民居建筑藝術和科學研究的遺產。
許駙馬府系“潮州八賢”之一許申之孫許玨的府第,位于中山路中段葡萄巷東府埕(即李厝祠后面)。許玨因娶宋太宗曾孫女德安縣主(有記載稱郡主或公主),故有駙馬府之名。
但鮮為人知的是,許駙馬府其實在潮州是有兩處府第的,另一處在開元路即開元寺對面。許駙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的府第在中山路,另一處即在開元路,而且開元路的府第還大一些。開元寺的府第位于潮州開元寺的對面,所以造成了風水上的克男丁,男丁留不了多久總會莫名死去,所以這一房漸漸衰落。后來新世紀2000年初潮州搞旅游興市,潮州開元寺是一個重要景點,于是開元寺前面的這一房許附馬府就由政府出高價購買了產權,夷為平地建成了一個大廣場.但潮州老一輩的都知道這里原來是另一處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歷代雖有維修,但至今仍保留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形制,是全國罕有的宋代民居建筑。1996年11月,許駙馬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筑”。這座府第占地約24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面寬42米,進深47米,主體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院,主體為三進與插山廳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其設置之獨特處在于獨廳、獨院、獨天井。駙馬府全宅木屋架概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條狀連續石地梁--地袱上。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面墻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整座府第屋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垂脊頭開嘴甚長,體現了古樸大方。結構嚴謹的宋代建筑風格。
許駙馬府,坐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筑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 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幅墻壁仍保留桃紅之竹編灰壁。整座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大方,1997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許駙馬府坐落于潮州古城葡萄巷東府埕(今屬中山路)。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整座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大方,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而完整的府第建筑”。1989年和1996年先后被省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駙馬府坐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府內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質清冽。
駙馬府主人許玨,字君瑤,一字國璽,許玨出身于顯宦家族,是韓山山前鄉(今潮州市山前鄉)人,許玨的曾祖父是潮州前八賢許申,許申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初舉賢良,時真宗南巡東封,召試第一,賜進士及第。許申未及第時以文才見知于陳堯佐。許申初任韶州知州,累官刑部郎中,贈銀青光祿大夫;祖父許因,官太子中舍(英宗皇帝為太子時的老師);其父許聞誨,官衛尉寺丞通議大夫。
許玨少時天資厚質,嫻韜略而精易理。許玨初以祖蔭得為宋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殿直(宋朝武職官名),尚宋太宗皇帝的曾孫英宗皇帝趙曙的長女,即宋仁宗皇帝的孫女德安公主(其父趙曙太子時封郡主,登帝后而稱公主),出為賓州觀察使、廣南西路大總統兵馬都監(統廣東、廣西、云南三省),繼叔父許聞義任賓州知州,封武功大夫。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交趾入寇犯境。越年,朝廷以郭逵為安南招討使,許玨駙馬為都監,監郭逵軍南下征剿。先克邕、廉等州,十二月擊敗交趾兵于富良江,聲威大振,安南主李乾德懼,奉表諧軍門降,逵凱旋,玨屯廣南防邊。
哲宗元年間,駙馬的長子許仲禮以武節郎出為節度使,稱為東南第十一將,次子仲進皆授官。至此,大宋南方東西兩翼防務,委諸駙馬許玨一家,恩寵甚重。哲宗元六年(1092),駙馬監兵罷任而謫戍儋州(今海南省),事因今難追覓。
駙馬在京時,公主曾問駙馬:“潮州祖居如何?”駙馬回答:“前有千里龍潭,后有百里花園。”稱龍潭者,屋前有韓江、浮橋,稱花園者,后山花木四時開花。數年之后駙馬與公主回歸潮州時,公主倚韓山而面韓江時對駙馬道:“駙馬好眼力,千里龍潭映百里韓山。”
德安公主在仁宗朝時是太子之長女,遂稱郡主,并下嫁潮州許玨。太子趙曙登基為英宗皇帝,長女德安郡主遂稱公主,神宗朝時改稱皇姑。至徽宗朝時重封前朝諸皇姬而改封舒國,時德安公主已逝潮州,駙馬許玨謫戍儋州未返,因而宋史載“舒國公主早薨”,而后誤為幼年早薨。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