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籍貫為廣東澄海。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并在周恩來領(lǐng)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1932年12月,與魯迅的通信集《兩地書》編輯出版。1949年后歷任政務(wù)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lián)主席團委員等職務(wù)。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人物簡介
許廣平是魯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1926年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畢業(yè),在校期間與魯迅一起發(fā)起揭批驅(qū)逐北師大校長楊蔭榆的運動。許在畢業(yè)前一年在報上公開表達對她的老師魯迅的感情,1927年兩人在廣州同居。不久移居上海。
許廣平1925年3月,在北平女師大學習的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教過她兩年書的老師魯迅寫信,請求給她以“真切的明白的指引”。魯迅當天就熱情地給她寫了回信,希望她用“壕塹戰(zhàn)”的方式,跟舊社會進行戰(zhàn)斗。從此,許廣平經(jīng)常給魯迅寫信,有時還登門謁見,向魯迅求教。
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fā)下,她的思想不斷提高。她擔任了學生會總干事,成為學生活動的骨干,與劉和珍等攜手并肩戰(zhàn)斗,并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tǒng)治的檄文。當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在教育界的代理人殘酷迫害女師大的進步學生時,魯迅挺身而出,支持和保護了學生。這一切,使得許廣平和魯迅之間的思想感情日益接近,產(chǎn)生了愛情。
1927年10月3日與魯迅同行到上海,不久與大她17歲的魯迅結(jié)婚,時年29歲。
此后10年中,許廣平伴隨著魯迅在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中,過著半地下狀態(tài)的生活。為了使魯迅能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她不但精心照料魯迅的飲食起居,還要替魯迅購買書籍,抄寫稿件,查找有關(guān)資料,校對譯著等。由于得到許廣平這樣的助手,魯迅后期10年的創(chuàng)作成果,竟超過了以前的20年。
人物生平
學生時代
1898年2月12日出生在廣州一個敗落的官僚家庭里,祖籍廣東澄海。
1918年,許廣平入讀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本科。
1919年,許廣平投身五四運動,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編輯,曾發(fā)表許多關(guān)于婦女問題的文章。
1923年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
結(jié)識魯迅
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fā)下,她的思想不斷提高。她以學生會總干事的身份,成為女師大學生運動的骨干,曾與劉和珍等攜手并肩戰(zhàn)斗,并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tǒng)治的戰(zhàn)斗檄文。這時,許廣平還熱忱支持魯迅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工作,經(jīng)常幫助魯迅校對和抄寫稿件,并積極為魯迅創(chuàng)辦的《莽原》周刊撰稿。
1925年10月12日,許廣平以“平林”筆名,在魯迅主編的《國民新報》副刊乙刊上,發(fā)表了《同行者》一文,歌頌魯迅“以熱烈的愛、偉大的工作給人類以光和力”,使“將來的世界璀璨而輝煌”,并表示她將不畏懼人世間的冷漠、壓迫,不畏懼舊社會衛(wèi)道者的猛烈襲擊,與魯迅攜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著愛的方向奔馳。
1926年8月,魯迅離開北京赴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同車南下,到廣州的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任訓育主任。
1927年1月,魯迅也到了廣州,擔任廣州中山大學教務(wù)主任兼文學系主任,許廣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廣州的反動派進行了反革命大屠殺。腥風血雨籠罩了廣州城。魯迅憤而辭去了中山大學的職務(wù),10月3日,與許廣平抵達上海,專心從事寫作,為了支持和幫助魯迅,許廣平毅然決定不出去工作。此后,她不但悉心照料魯迅的飲食起居,還要替魯迅查找有關(guān)資料,抄寫稿件,與魯迅共同校對譯著等。由于得到許廣平的支持,魯迅后期十年的著作成績,超過了以前的二十年。為了紀念許廣平付出的默默無聞的辛勤勞動,魯迅發(fā)表自己的譯作時,有時特意用“許霞”、“許遐”的筆名。
1930年,魯迅因發(fā)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參加“左聯(lián)”成立大會,被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許廣平曾多次陪同魯迅外出避難。
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與世長辭。許廣平?jīng)Q心完成魯迅的未竟事業(yè)。她將魯迅1934年至1936年的雜文十三篇編成《夜記》,于1937年4月出版。又以“三閑書屋”名義自費出版了《魯迅書簡》的影印本及《且介亭雜文末編》等書。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許廣平為了保護魯迅的全部遺稿及其他遺物,留在上海未走。
1938年4月,她編成了《集外集拾遺》。同年8月,由胡愈之發(fā)起,許廣平、鄭振鐸等二十人組成“復社”,以“魯迅紀念委員會”的名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和資助下,編輯出版了六百萬字的《魯迅全集》(二十卷本)。同時,許廣平大無畏地投入了抗日斗爭。她積極為抗日將士募捐日用品、藥物和其他慰勞品,許廣平為《上海婦女》、《婦女界》、《上海周報》、《申報》副刊《自由談》、《文匯報》副刊《世紀風》等報刊雜志撰稿,并發(fā)表了大量紀念魯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宣傳。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占領(lǐng)了上海租界。為了尋找上海抗日知識分子和出版界的線索,日本憲兵于12月15日清晨逮捕了許廣平,對她嚴刑逼供,但一無所獲。
1942年3月1日不得不將許廣平釋放。許廣平遭此迫害,雙腿已行動不便,頭發(fā)白了許多。
抗戰(zhàn)后
1945年12月,與馬敘倫、王紹鏊等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任常務(wù)理事。
1946年,當選為上海人民團體聯(lián)合會常務(wù)理事。
1946年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關(guān)懷、資助下,許廣平將已經(jīng)征集到的魯迅書信手稿和抄件800余封整理出版了《魯迅書簡》。接著許廣平又秘密北上,整理魯迅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書,并會見了中共駐北平辦事處的葉劍英等人。
1947年,許廣平擔任上海婦女聯(lián)誼會主席,積極為《民主》周刊等撰稿。這時,她與上海學聯(lián)的中共地下黨組織保持了密切的接觸,不僅對學生們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運動表示道義上的聲援,而且還多次慨然捐款。
1948年10月,許廣平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經(jīng)香港秘密轉(zhuǎn)入東北解放區(qū)。
1949年9月,許廣平當選為政協(xié)委員。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政務(wù)院副秘書長。
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來,她一直擔任人大常委會委員。此外,她還擔任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婦委會主任、民主促進會副主席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不久,許廣平把魯迅著作的出版權(quán)上交給國家出版總署,還將魯迅的全部書籍、手稿及其他遺物捐贈國家有關(guān)部門。
1956年8月、1958年12月先后當選為民進第四、五屆中央副主席。
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將近十萬字的《魯迅回憶錄》。
1960年10月,許廣平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善待朱安
作為陪伴魯迅走過最后十年歲月的女人,許廣平是魯迅的伴侶卻不是妻子。如果勉強可以稱為妻子的話,那許廣平也只能算是“二房”,真正的“大房”是魯迅在浙江老家的女人——朱安。
魯迅去世之后,許廣平在困難的歲月里也經(jīng)常匯生活費給朱安。
1947年6月間,朱安病逝于北平。許廣平匯錢為朱安辦了喪事。在魯迅去世前幾年,朱安曾拒絕接受周作人的錢,卻樂于接受許廣平匯寄的生活費。朱安也對人說:“許小姐待我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確是個好人。”
許廣平不僅在經(jīng)濟上支持朱安,對她的身世也深懷同情。朱安去世后一年,許廣平在一篇散文里寫道:“魯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長輩叫她‘安姑’。”這末句很有感情,也是頗細膩的一筆。
故居
許廣平故居位于廣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內(nèi)許地(33號、34號),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兩層建筑,是廣州市為數(shù)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以婦女為代表的故居,199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故居是頗具嶺南特色的兩房合院,由許廣平的侄子及后代居住。許廣平屬許家的第七房,她的故居歷經(jīng)160多年,全是磚木式結(jié)構(gòu)。
原來的大宅院被分隔成各家各戶。兩邊廳房外的四扇木雕門上的鏤刻、浮雕裝飾已色彩斑駁。小天井被三間違章搭建的廚房占領(lǐng)著。
因年久失修僅可隱約看到兩邊廳房外立的四扇色彩斑駁的木雕門,木結(jié)構(gòu)的支撐大多已剝落殘裂。僅可從青磚大屋屋脊的垂獸裝飾隱約看出當年許氏家族的輝煌。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