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馬思聰(中國作曲家、小提琴家與音樂教育家)。(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廣東汕尾市海豐人。************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戰勝利后,先后擔任臺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并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
生平簡介
我要把每一個音符獻給祖國?!R思聰
1912年5月7日,馬思聰作為馬家的第五個兒子,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馬思聰的父親馬育航同廣東的風云人物陳炯明是總角之交,后來當上了廣東省的財政大廳,這才得以維持9個兒女的一大家的生活。馬思聰的父母都不懂音樂,但廣東的戲劇之鄉海陸豐所獨有的地方戲劇音樂深深地影響著童年的馬思聰。
1923年,11歲的馬思聰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隨大哥來到法國,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先后就學于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 。
1929年初,馬思聰因家境突變回國。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音樂神童”。
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
1931年,廣東省政府官費資助,馬思聰再次赴法留學,第二年歸國,任************所現代“私立音樂學院”院長,主要在廣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從事演出;同時,又先后在廣州音樂院、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任教。
1932年馬思聰與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結婚。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多年轉輾于華南、西南各地堅持從事頻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貴陽藝術館館長等職。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先后擔任臺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
1950年后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并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
由于文革原因,1967年1月經香港出逃,赴美國定居,從事作曲、教學工作。
1971年7月,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從北京返回美國,周恩來托其向馬思聰轉達:“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去美國,我很難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87年5月20日于美國費城逝世。
2007年12月14日,馬思聰異國辭世20年后骨灰歸葬中國廣州,同日《馬思聰全集》在廣州藝博院舉行首發式。
音樂特色
作為一位作曲家,馬思聰在長達半個多世紀內,涉及小提琴音樂、交響音樂、協奏曲、大合唱、室內樂、鋼琴音樂、歌劇、舞劇、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多個領域。
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國近代音史上影響最突出。
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內蒙組曲》、《西藏音詩》、《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雙小提琴協奏曲》,交響音樂《山林之歌》、《第二交響曲》,大合唱《祖國》、《春天》,舞劇《晚霞》、歌劇《熱碧亞》等。
小提琴曲《內蒙組曲》是馬思聰的成名之作,作于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鄉曲》和《塞外舞曲》已成為飲譽中外的優秀中國小提琴代表作。管弦樂《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它以其創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風格的鮮明,被認為是馬思聰交響音樂中的精品。
馬思聰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
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湎于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音樂的歷素。
50年代以來他對風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積極,但從始至終都用來表現和賦予他對音樂的民族特征追求中。
他曾說過“一個作 曲家特別是一個中國作曲家,除了個人風格特色外,極端重要的是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創作風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凌年說:“他(馬思聰)不大喜歡濃墨色彩和強烈的戲劇性沖突,風格比較恬淡、素雅,有點像南國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薄八淖髌芬幌虮容^簡明,音調清麗流暢,結構簡潔,筆到情到就行,沒有太多的贅句。”
職業生涯
生于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于美國費城。
1923年隨兄去法國學習小提琴,并就讀于巴黎音樂學院。
1929年回國,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舉行獨奏音樂會。
1930年再次赴法,隨畢能蓬學作曲。次年回國,先后在廣州、南京、上海從事音樂教育、演奏及創作活動。
抗日戰爭開始后,他輾轉于西南各地,受到新音樂運動的影響,作品中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他注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間音調,如小提琴獨奏《第一回旋曲》(1937)、《內蒙組曲》(1937)、《西藏音詩》(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協奏曲》(1944),管弦樂《第一交響曲》(1941),以及男中音獨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戰歌曲》等,其中不少作品的音樂主題采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風格1946年他指揮臺灣省交響樂團,并在臺北、臺中、臺南等地舉行獨奏會。
1947~1948年先后在廣州和香港教學。在此期間,由于受到民主運動和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先后創作了3部歌頌祖國、向往光明的大合唱,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國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
1949年,馬思聰離開香港赴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除擔任教學和演出外,主要從事創作。
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話劇《屈原》配樂(1953);管弦樂《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響曲》(1960);大型聲樂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編曲、室內樂和小提琴獨奏曲等。
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對中國小提琴事業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他的其他管弦樂作品,在民族風格和西歐作曲技巧的結合上,作過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貢獻。
自1967年起,馬思聰在國外從事音樂創作、教學和演出。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