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黃際遇(1885—1945),出生于廣東澄海縣澄華鎮。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擅長數學而又兼長文學、書法。17歲留學日本,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科攻讀。譯著有《續初等代數學》、《微積分》、《群底下之微分方程式》、《近世代數》等。主要論著還有《論一》、《定積分一定理》、《Guderman函數之研究》等。不幸于10月21日凌晨失足墜水身亡,終年61歲。
人物簡介
黃際遇(1885-1945)漢族,字任初,號疇庵。1885年出生于澄海縣澄城鎮。黃程裔孫。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擅長數學而又兼長文學、書法。14歲中秀才,17歲(1902年)留學日本,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科攻讀。
1906年畢業回國,任天津工學堂教授。
1910年參加京試,中格致科舉人。
1914年以后轉任武昌師范大學教授。
1920年由教育部派赴歐美考察,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數學,1922年獲碩士學位。歸國后仍回武昌師大任教。
1924年任河南中州大學教授;1926年應聘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8年又北上任河南中山大學校長,一度還出任河南省教育廳長。
1930年至于1936年,歷任青島大學教授兼理學院長、山東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
1936年返粵,仍任教中山大學。
1938年日寇攻占廣州,他隨校輾轉播遷。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中大復員返穗,他與同事乘木船從北江南下,道經清遠峽時不幸于10月21日凌晨失足墜水身亡,終年61歲。
黃際遇是個學貫中西,兼長文理且于書法、楹聯、棋弈無不精通的博學之才,是了不起的學問家。他執教南北大學數十年,桃李滿天下,中山大學校長張云、英士大學校長杜佐周、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都是他的弟子。
他在日本留學時曾翻譯《幾何學》,此后又繼續引進西方數學,譯著有《續初等代數學》、《微積分》、《群底下之微分方程式》、《近世代數》等。除數理外,他曾在中大文學院開《歷代駢文》等課程,著有《班書學說》、《潮州八聲誤讀表》等書;他撰寫的人物傳略和碑銘曾為時人所傳誦。
其現存的40多部日記,均用毛筆書寫,內容包括數學、文學、歷史、書信、對聯、詩文、棋譜、音韻、訓詁等多種研究心得。其主要論著還有《論一》、《定積分一定理》、《Guderman函數之研究》等。
人物經歷
1903年 ,黃際遇由廣東官派到日本留學。
于光緒二十九年六月(1903年8月)到日本,入宏文學校普通科學習,畢業后,又于光緒三十二年三月(1906年4月)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理科,專攻數學,是日本著名數學家林鶴一博士的高足,也是我國最早以習數學為主科的少數留學生之一。
宣統二年三月二十八日(1910年5月7日)頒發畢業證,證書號數1394,加編號數432。
留日期間,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與陳衡恪(字師曾,1876—1923)、黃侃(字季剛,1886—1935)交住甚密,當時與黃侃一道向避居日本的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學習駢文、小學,興趣甚濃,晚年曾從事這方面的教學工作。
1910年,黃際遇從日本學成回國,受聘到天津高等工學堂任教。這一年他進京殿試,中格致科舉人。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隨之而來的文化革新、創辦新學急需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教師。為此,新成立的臨時政府教育部將全國劃為六大學區,每個大學區統一設國立高等師范學校一所,主要招收預科一年、本科三年學生,本科分設:國文、英語、史地、數理等部,專門培養新學師資。
華中區的武昌高等師范學校(現武漢大學前身)于1913年成立,始招預科,第二年(1914年)開辦本科數理部、英語部。
黃際遇于1915年 應聘任武昌高師教授,教數學、物理等課程,兼數理部主任,其間一度出任教務長。
1918年冬,他被派往江浙一帶參觀考察理科教育,回校后,1919年春寫成長篇報告《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數理部進行實況及成績說明書》,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好評。1920年12月受教育部委派,他到美國考察教育,同時到芝加哥大學進修,成為著名數學家L.E.Dickson(1874—1954)的學生,1922年獲該校科學碩士學位。
在武昌高師師生的催促下,于當年10月仍然回校工作。
1923年武昌高師改為武昌師范大學,原設的四部改分為八系,黃際遇任新成立的數學系主任。其間,1924年一度應湖南省教育廳之聘,擔任“湖南省會考主試官”,主試湖南全省中學生。
河南省的第一所大學——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前身)1923年在開封市成立,中州大學校長張鴻烈是留美碩士、同盟會會員,與黃際遇熟悉,特邀他到該校主持數理系,兼校務主任。
黃際遇1925年9月到中州大學。
1926年奉系軍閥盤據開封,摧殘教育,致使中州大學無法上課,處于停頓狀態。此時,地處南國廣州,由孫中山親手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7月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原數學系擴大為數學天文系,積極籌建全國大學的第一座天文臺,需要充實師資力量,邀請黃際遇回桑梓廣東,任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教授。
1926年冬,黃際遇由開封出發取道上海,乘船南下廣東,不料途中觸礁,海輪沉沒,繼遭海盜洗劫,他隨身攜帶的著作、衣物等全都蕩然無存,僅以身免 。1927年3月,他出現在廣州中山大學給學生講課的講臺上。
再說河南方面,1927年6月,北伐軍進駐開封,馮玉祥被任命為河南省主席,馮重整教育,將河南僅有的三所高等學校合并到中州大學所在地重建,取名國立開封中山大學(也稱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現河南大學),一再懇請黃際遇重返開封,到開封中山大學任職。他盛情難卻,于1928年第二學期再度到開封,任開封中山大學校務主任兼數學系教授。翌年即1930年5月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后又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但他不愿意從政,一再請辭離開,回學校任教。
1929年春,原在濟南的國立山東大學遷往青島重建,改名為國立青島大學,由蔡元培、楊振聲等組成籌備委員會。
1930年5月楊振聲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仿效蔡元培廣聘專家治校,黃際遇應聘于1930年9月到青島大學,任該校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
1932年5月,楊因中央不解決學校經費,而辭職離校,校務會決定由黃際遇為校務會議臨時主席,處理一切校務。是年9月,國家行政院決定,將青島大學校名改回,仍稱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理學院合并為文理學院。黃際遇任合并后的文理學院院長,仍兼數學系主任,并當選為山東大學校聘委員會委員。
1936年初,山東軍閥韓復榘借故給山東大學制造經濟困難,校長被迫離校,提出辭職,黃際遇也在此時趁機離開。2月回到廣州,再次出任中山大學教授,分別給理學院、工學院、文學院三院學生授課。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大舉進攻,侵略中國,1938年10月,廣州失守淪陷,黃際遇移居香港避難,中山大學西遷至滇南瀓江。
1940年9月,中山大學由澄江遷往粵北坪石,再次請黃際遇回中山大學任教,擔任數學天文系主任兼校長室秘書,同時還為中文系高年級學生講授駢文等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分散各地辦學的中山大學師生,陸續返回廣州校址。
10月21日黃際遇一行80余人,賃大木船一艘從粵北的北江乘船返校途中,“上午8時許,船行至白廟,將抵清遠城。先生因出船舷解手,失足墜于江中”。同船的中山大學教務長鄧植儀警覺,“懸鉅金急營救,四子家樞隨侍,亦倉皇下水救,卒以謬俗不救已溺,增援力薄,遂罹難。”終年60歲。
1947年2月8日,國民政府特發布一則褒揚黃際遇的命令,全文如下:“國立中山大學教授黃際遇,志行高潔,學術淵深,生平從事教育,垂四十年,啟迪有方,士林共仰,國難期間,隨校播遷,辛苦備嘗,講誦不綴。勝利后,歸舟返粵,不幸沒水橫震,良深軫惜,應予明令褒揚,以彰耆宿。此令。”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由政府發布命令褒揚的第二位數學家,第一位是1927年故去的胡明復。
上世紀60年代,中山大學有關人士曾有出版《黃際遇先生文集》的動議,已請黃海章先生作序, 后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而中斷,至今尚未問世。
作品
他在日本留學時曾翻譯《幾何學》,此后又繼續引進西方數學,譯著有《續初等代數學》、《微積分》、《群底下之微分方程式》、《近世代數》等。
除數理外,他曾在中大文學院開《歷代駢文》等課程,著有《班書學說》、《潮州八聲誤讀表》等書;他撰寫的人物傳略和碑銘曾為時人所傳誦。其現存的40多部日記,均用毛筆書寫,內容包括數學、文學、歷史、書信、對聯、詩文、棋譜、音韻、訓詁等多種研究心得。
其主要論著還有《論一》、《定積分一定理》、《Guderman函數之研究》等。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