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員,潮州七賢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號正夫,別號若菽、玉溪子,自號三士道人,廣東揭陽人。崇禎元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南明時追隨桂王及永歷跋涉于粵桂南交一帶,抵抗清廷,累官至禮、兵二部尚書,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康熙元年殉難,清乾隆時賜謚忠節。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文錄入《耆舊集》。其詩共分十八集,為潮汕歷代存世詩作最多的詩人。
人物生平
郭之奇的先世為福建莆田人。入潮始祖先居海陽縣登云都。至郭誠,號原興者始遷居揭陽縣城東關。郭誠五傳而為郭之奇。兄弟共8人 ,之奇排行第二,嫡出。乃父郭應試,字國征,號首鴻,邑庠生,授州同知。其生平恂恂,閉門掃軌,人稱南極老人。郭之奇先后娶妻6人,為林氏、周氏、張氏、陳氏、謝氏、侯氏。生子4人,為天禎、天禔、天社、天禂,并生育8女,還有義子天祉。
郭之奇生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農歷八月十八日,從小聰穎過人,勤奮好學。11歲時中秀才。明天啟七年(1627)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登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學博才富,不肯曲狥,致失溫、周二相意,遂于翌年告假歸梓,受揭陽縣令馮元飚之邀,編修《揭陽縣志》。假滿回京,改任禮部主客司主事,提督四譯館,再轉員外郎,奉使荊州。崇禎九年(1636)典試河南,事竣轉郎中,以內艱歸,服除補原職,升福建提學參議,主試泉州。時南安伯鄭芝龍請將其子鄭成功由諸生晉為廩生,之奇不阿權貴,持正拒絕。后升福建按察副使,兼攝按察使及協助兵備,率兵平定閩清一帶之亂,并提兵扼守杉關,使閩南得以安,巡撫蕭英輔、巡按李嗣京、陸清源先后疏薦擢之奇為詹事府詹事。
永歷十六年(1662年)八月十九日,郭之奇被害,“就義之日,慷慨從容,面無改色”,年僅56歲。
郭之奇平生著述甚豐,至永歷十五年,自編詩共十八集,35年間,共作詩2840首,賦3首,箴4首,詞14首,琴操3闋,總稱《宛在堂集》。局交趾日,著《稽古篇》五十五卷。自鴻荒至贏秦,仿《漢書》體例,論次人物,嚴褒貶之義,比于《春秋》。長子天禎與次子天禔俱為明經,但都不仕清。天禔隨父出走交趾,父被執時“以身蔽父,刃揮其顱,血涔涔不少卻,裹創隨行”;郭之奇就義后,“扶櫬歸里,負土筑塋,結茅蘆墓”;著有《屯園尺牘》、《溪堂詩集》,娶尚書黃錦之女,終年74歲。
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淪陷,之奇力爭帶領在閩明兵為崇禎戴孝舉哀,由是忤逆撫、按之意,又慮鄭芝龍有變而歸梓。桂王奔肇慶時,之奇丁憂守制在家。永歷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奉召至桂林,官禮部侍郎,轉禮部尚書。永歷五年春抵欽州,奉拜東閣大學士,兼禮、兵二部尚書,隨桂王奔梧州。時家人函信勸歸,之奇答書云:“為綱常謀,雖有家義不能顧,……光復則掃壟有日,陸沉則望鄉無期。”永歷八年春,晉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八月,回廣東雷州巡視營兵,在馬鞍山下遭颶風,舟覆,妻兒5人身亡,之奇漂至一海島獲免。永歷九年,會各營進軍高、雷。永歷十三年,清軍入滇,之奇從桂王走交趾,自此轉徙靡定,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結廬,雨宿風餐,幾歷糧食不繼、風濤瘴氛與虎狼之險。永歷十五年八月,為交趾韋永福誘捕,獻給清廷,押解廣西桂林。途中,之奇作紀事詩二首,其一曰:
十載艱虞為主恩,居夷避世兩堪論。一時平地氛塵滿,幾疊幽山霧雨翻。
曉澗哀泉添熱血,暮煙衰草送歸魂。到頭苦節今方盡,莫向秋風灑淚痕。
其二曰:
成仁取義憶前賢,異代同心幾自鞭。血比萇弘新化碧,魂依望帝合為鵑。
曾無寸尺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簡編。萬卷詩書隨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
至桂林,叛將李棲鳳等勸之奇降清,均被嚴詞斥責,堅決拒絕。永歷十六年(1662)八月十九日,郭之奇在桂林被殺,就義時慷慨從容,面無改色。其子天禔扶櫬歸里,葬于藤吊嶺石澗坑。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頒諭,謂崇禎末年殉難諸人,“茹苦相隨,舍生取義,各忠所事,較文天祥、陸秀夫實無以異”,稱譽“大學士郭之奇跋涉閩粵滇黔,往來數萬里……始終不屈,從容就義,洵為一代之完人也”,特“賜謚忠節,頒定勝朝殉節錄,載入史冊,通諭中外知之”。
明揭陽郭之奇故居位于揭陽市榕城區東門蓮花心,建于明末。坐北向南。
郭府門第仿宋門框及木門鬃,屬官方府第四馬拖車式格局。山墻用小灰磚錯疊砌成,墻基墊石條。整座建筑用木柱支架屋面,原紅瓦多為歷次修繕時的灰色瓦所代替。屋脊兩端(即厝角頭)采用明代常見的三叉火局,整座保存著明代特點。
郭之奇(1607~1661年),崇禎元年戊辰科(1628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是潮州七賢之一。赴肇慶輔助南明桂王,先后任禮、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敗流亡緬甸。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緬甸貴族執送清廷,堅不就降,8月殉難于廣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朝廷下詔表彰。
著述名錄
郭氏“學博才富”,“沉酣載籍,以成一家之言,尤邃于聲律”。著述甚多,所遺作品有:
《宛在堂文集》34卷。(明崇禎刊本,16冊。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書目》著錄。)
《宛在堂詩集》6卷。(清初刊本。該集為郭氏手訂。詩作起于天啟7年(1627),終于永歷15年(1661),含詩2840首。另有少量詞、賦等。分《馬上集》、《素得集》、《陋吟集》等18集。)
1627—1630年(21—24歲),作《馬上》集;
1631年(25歲),作《舟中》;
1632年(26歲),作《遂初》;
1633—1636年(27—30歲),作《感遇》、《騑懷》、《立言》、《秋思》諸集;
1637—1639年(31—33歲),作詩不過半百,附于《秋思》之末;
1640年(34歲),作《出谷》;
1641—1644年(35—38歲),作《閩辭》;
1645—1648年(39—42歲),作《素得》;
1648—1650年(42—44歲),作《復旦》;
1651—1661年春(45—55歲),作《海上》、《所思》、《徂東》、《稽古》、《瞻云》、《陋吟》、《巢居》諸集。
《稽古篇》55卷。(此書仿《漢書》體例,論次自上古至秦之物,嚴褒貶之義,自比《春秋》。書成于永歷12年(1658),時佐桂王(永歷帝)遁跡交距山中,故又名《交山遺史》。之奇殉難后,由其子校刊。)
《唐詩大觀》5卷,10冊。今存。
《古詩唐詩大觀評語》抄本,7冊。(該書選古詩4家,唐詩78家,略加評品。)
《新定道德經》。
《輯志副指》。(收入34卷之《宛在堂文集》)
《(崇禎)揭陽縣志》。(有抄本,殘)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