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戲棚的舞臺一丈見方,離地約4尺半,臺中掛幕簾,身高1至2尺的木偶踏著鑼鼓聲在櫥窗般的戲臺上演繹不同的故事。原本僵硬的木頭經過手工藝創作,擁有了惟妙惟肖的神情和身段,戲班藝人用三根鐵枝操縱木偶的軀干和雙手,配上扎實的潮劇唱腔,成為了潮州鐵枝木偶戲經典的表演場面,這項精彩絕倫的民間藝術流行于廣東潮汕一帶,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鐵枝木偶不僅支撐起一臺戲,更撐起底蘊深厚、異彩紛呈的潮汕傳統文化。
影戲酬神,真正的“老爺戲”
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國的傳統影戲分手影戲、紙影戲和皮影戲三大類。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稱“紙影戲”,發源于宋朝,興盛于明清,改革于民國初年。但現在的“紙影戲”為何不見紙的蹤影,而變成了鐵枝木偶呢?原來早期制作影人時,潮州戲班還是采用老辦法,用厚紙片(馬糞紙或牛皮紙)雕鏤,在一張白紙硬窗背后點油燈映影表演。可到了清末,因為各類民俗慶典白天表演的需要,才逐漸產生了鐵枝木偶。紙影的唱目同潮劇相同,語言注重本色,又具文采,富有地方特色,善于運用方言文化等,生動形象,意趣盎然,再配搭經典潮樂,鐵枝木偶戲儼然就是“微型潮劇”。
潮州鐵枝木偶戲富有濃濃“潮味”,每逢“營老爺”、入祠慶典、迎神送神等民間節慶,鐵枝木偶戲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酬神、娛樂項目。戲班表演的劇目主要是吉祥戲,以討個好彩頭,如開臺必演的《五福連》,亦稱《八仙祝壽》。在潮汕民間,有不少老人把紙影戲當作真正的“老爺戲”,認為紙影戲過后才能做人戲,真人演出的潮劇要排在木偶戲之后。清代黃釗的《潮居中雜詩》就有寫道:“落彤朝問鬼,影戲夜酬神。”可見潮州鐵枝木偶戲在潮汕民俗中的風靡程度。
潮州鐵枝木偶戲在改革開放初期迎來了黃金時代,那時人們想看好戲還需排隊預約劇團,到了鼎盛時期,一場表演從長達3小時變成6小時,晚上7點演到凌晨1點,觀眾熱情與當下年輕人熬夜追劇的情形不相上下,可謂深受歡迎,盛況空前。
一雙手撐起草根藝術
只需三根鐵枝,木偶就能行云流水般地在臺上舞刀弄槍、搔首弄姿,當然,不可忽視在背后賣力操縱表演的那雙手。
戲班演出時會用竹竿、木板臨時搭建舞臺,操縱木偶的師傅席地而坐或者站立,然后從攜帶的道具“四箱二囊”中布置表演,即2箱木偶,1箱樂器,1箱布景,2個竹囊,裝大鼓、日遮、油布、搭臺用具等標配。
傳統鐵枝木偶戲班一般為9人,操縱、演唱和樂師各3人,但往往操縱者和樂師亦演亦唱,技藝精湛的師傅還能邊玩藝邊演唱,更絕的是,有的藝人甚至可以操縱手中木偶卻口唱他人之詞,一心多用,切換自如。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小徒,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二號人物;位于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資深臺柱。現在潮州話還會用“持正劇的”來比作單位的負責人,說明此人角色之重要。
操縱木偶表演,不僅是個手藝活,還需要發揮體力和腦力。操縱木偶的三根鐵枝分為中箸、左箸和右箸,中著控制“中樞神經”把握平衡,左、右箸分別系于木偶的左、右手,舞弄動作。表演時,藝人需要用特有的手法,左手掌心向上,中指和無名指夾住中箸,拇指和食指捏著左箸,右手則捏著右箸,靠腕力改變木偶的動作,這木偶不過約2斤重,操縱者卻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心中琢磨表演,口里念唱詞劇,手中舞弄角色。潮州鐵枝木偶戲的藝術價值,正是由這樣全身心投入的藝人“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地演繹戲劇,也展現出潮州民間藝人的草根智慧。
在困境中搞創新、謀發展
鐵枝木偶不只是一種謀生的工具,更是一種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對老玉春香劇團的第三代掌門人許瑞杰而言,潮州鐵枝木偶是貫穿他們家族幾代人的理想,“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了”是許瑞杰如今最掛心的事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電視、手機等文娛載體的興起,傳統木偶戲漸被取代,以此民間藝術為謀生的戲班也逐步解散,有的戲班竟用錄音機代替以往藝人的吹奏和演唱,其藝術魅力大大降低。1970年代曾在海外風光一時的鐵枝木偶戲,媒體道出其如今面臨著一個尷尬的處境:木偶不會老,講方言的一代則逐漸老了。年輕一代不懂方言,使得木偶戲更加每況愈下……
創新才是傳統文化重煥生機的唯一出路。
許瑞杰出身劇團世家,4歲學藝,6歲登臺,堅守鐵枝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手藝數十年,而今培養起了家族第四代傳承人。在國內,像許瑞杰這樣的傳承人并不孤獨,金石龍閣木偶劇團團長、鐵枝木偶*********傳承人陳培森則更加關注木偶戲表演形式的創新。2012年,陳培森創新改編傳統的潮劇劇目《楊八姐闖幽州》,人物服裝、劇目內容都保留了古老獨特的潮汕傳統文化特色,但在表演的技巧上,《楊八姐闖幽州》突破了騎馬、射箭、后空翻等鐵枝木偶各項難度極高的表演技藝,重新展現出鐵枝木偶戲的活力。憑借創新,《楊八姐闖幽州》當年還摘獲了國際木偶藝術節“******傳承獎”,潮州木偶在困難的傳承環境中展露出希望之光。
▲馬來西亞檳城潮藝館潮州鐵枝木偶戲藝人吳慧玲(右)與觀眾
海外鄉親也為傳承傳統貢獻力量。2014年,新加坡華樂團通過“阿德下南洋系列之街戲風情”來介紹鐵枝木偶戲;2015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鐵枝木偶相關講座;新加坡本土劇團猴紙劇坊“持正劇的”何家偉雖非潮籍鄉親,卻傳承了潮州鐵枝木偶戲的技藝,還改良了鐵枝支銜木偶的方法,讓藝人表演時更加輕便運作。海外同胞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讓這門傳統藝術更加深入群眾,為傳承這個傳統戲種盡一分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各方的傳承與保護之下,期待鐵枝木偶戲重拾輝煌。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