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折子戲《晨鐘驚夢》
工夫茶,以其獨特的泡制手法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揚名天下。喝茶,是筆者平生一大嗜好,“寧可食無肉,不可飲無茶”,一杯佳茗,清香四溢,蓬蓽生輝,飲之回腸蕩氣,三日不知肉味,將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其樂融融。
要泡出一壺好茶,茶葉、水質、溫度、手法必須配合得恰到好處才成。小時候曾聽過這么一個故事:早年有一闊少,愛茶成嗜,對泡茶也頗有考究。泡茶用的水每次都由仆人從指定的山坑里取回,據說用此水泡出的茶特別香醇可口。每當仆人外出打水時,少爺總是再三叮嚀,一定要第三個坑里的水才管用。路跑多了,話聽多了,仆人不禁納悶:第三個坑在山腰上,上山打水好辛苦,少爺是不是怕我太清閑,故意拿我尋開心?于是有一次他便耍了一下幌子:從山腳下的第二個坑里取回了水。孰知當水一開時,壺蓋被自動揭起,一切“原形畢露”。原來,高處的水質污染少,燒開時,不會揭起壺蓋,而山腳下的就不然了。
美美的工夫茶,還蘊含諸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這句“茶三酒四踢砣二”,意思是三個人喝茶、四個人喝酒、兩個人旅行最好。喝茶時不管有多少客人,通常只擺三只茶盅,單是這便內涵多多:首先“三”是象征著“天、地、人”三才,又合乎《道德經》“三生萬物”、陰陽和合之意;其次代表沖泡、品飲、禮俗三個過程;再次,三只杯剛好形成一個“品”字,有“品茶”之意;第四,暗含“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三層意思。斟茶時,蓋甌里的茶湯要先漾出少許,此舉意表先敬天地,也隱含“先舍再得”之道理。無論品茶還是做人,都要懂得“舍得”。此外,首次斟茶時要按先尊后卑、先老后少的順序,而且每次斟茶都不能太滿,太滿則為不敬,如此等等。看似尋常的一壺工夫茶,卻蘊含了潮汕人為人處事的睿智和講究,實在足見“工夫”!
閑時,筆者常常與友人抬頭“舉杯邀明月”,盡情地體味著“心在飛鴻滅沒間”的灑脫;失意落寞時,捧上一壺醇釅的工夫茶,聆聽摯友“勸君且吸杯中月”的安慰,頓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說,世事無常唯茶最好。是啊,人生得失本尋常,著意計較不如坐下優容伴香茗。來吧,莫使茶盅空對月!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