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潮汕人看戲,都喜歡看喜劇。合家團圓或者科舉得中衣錦還鄉的戲最合老百姓的心水。然而,好看好聽而又有內涵容易引起人們深思的戲,卻主要還是以悲劇為主。戲曲之中,那些悲嘆、泣訴的曲子最是好聽,君不見潮汕地區最為流行的潮劇開臺折子戲《京城會》,盡管是一折團圓的戲,卻是用悲調喜唱。
某一日跟一位朋友在閑聊,突然談到了前幾年我創作的一個潮劇折子戲《伯牙哭墳》,這位朋友直言說,你這個戲不好演,演了沒有人看!為什么呢?沒有彩頭。哭!好頭彩,誰愿意去看哭戲!這位朋友還告訴我,他家里的人都喜歡看戲,但是每逢節日的時候,家里最忌諱《張春郎削發》。《張春郎削發》算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經典潮劇了,不知道這位朋友為何要忌諱,后來聽他解釋,覺得好笑。卻是因為劇中有唱“南無阿彌陀佛”,按照他們的思維,潮汕地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一般都是在“做功德”!
這件事算是比較特殊,但是無形之中卻折射出潮汕人的一個喜劇情結。潮汕人是一個苦難的族群,這個移民族群從中原遷徙而來,每個人帶著背井離鄉的鄉愁,沿路歷經離散,好不容易到了潮汕地區穩定下來繁衍,卻又陷入人多地少的困境,為了謀生,有些人不得不漂洋過海,“拍起包裹”又再開始新的遷移。千百年來,骨肉離散的苦痛深深地刻錄在潮汕族群心中,渴望團聚、盼望團圓的念頭形成基因,世代傳承。據說當年演出潮劇《漢文皇后》的時候,劇中竇廣平因錯手殺人被押到刑場問斬,當時在香港演出時候,一些觀眾要求將該劇改為喜劇——皇帝一道御旨傳下,竇廣平無罪釋放,與漢文皇后姐弟團聚。悲劇至少還有反思余地,喜劇就俗了,一笑而過罷了。
看看潮汕地區的幾個經典劇目吧,《蘇六娘》是個悲劇,男女淫奔,免不了按照當時的鄉規族法被浸豬籠,在潮劇舞臺上,只能做到蘇六娘與郭繼春各自逃出家庭,并安排兩個人上京赴考,再無下文。《陳三五娘》之中,估計很少有人知道結局是五娘在陳三家里投井而亡。潮劇到鄉村演出,還會受到很多陳腐觀念的限制,特別是年底到春節這段期間的戲劇,更是需要喜劇。某些姓楊村落,絕對不演出與楊家將相關的題材,因為楊家男丁征戰幾乎殆盡,雖然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世代傳頌,但是終究是彩頭不好。
戲是人做出來的,該怎么做,關鍵在人。但是生活終歸是生活,不可能按照人的意志進行。趨吉避兇,是人之本性,潮汕人喜歡喜劇,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也應該要明白悲劇的內涵與力量。《辭郎洲》、《文天祥》、《袁崇煥》這幾出戲都是悲劇,其中不乏經典動聽的唱段,每次聽后總能引起一些思索。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無百年好。曲折起伏的道路更加漫長,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希望潮劇能夠創作一些更多有內涵的悲劇。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