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某個傍晚時分,龍湖外砂金洲村的小廣場前聚集了很多來看戲的老人。老人們從家里搬來了藤椅,并帶了手搖扇,坐在戲棚前,等待潮劇《真龍復國》的開演。讓我們跟著潮劇團走進潮劇幕后,從觀眾難以體驗到的角度,感受潮劇這門傳統的藝術。
舞臺四周用三色布圍起來,簡陋且狹窄。本不寬敞的后臺堆了十幾個厚厚的鐵皮箱,每個鐵皮箱都分別標注有“梳頭”、“頭盔”、“工具”等字眼。演出前一小時,劇團的工作人員已經在后臺做起準備工作,畫臉譜、穿戲服、戴頭飾,一片忙碌……
劇團的樂師多為一些老師傅,他們對潮劇有著一份熱情和執著。而演員大部分是年輕人,年齡最小僅有17歲,有的從戲校畢業后就直接進團,有的則進團后由老師傅帶著,學成后再上臺演出。
如今,喜歡潮劇的年輕人少,會唱潮劇的更少。進團的年輕人,有真正熱愛潮劇的,也有為謀生的。小吳是劇團里的一名青年演員,16歲進團,在劇團的十幾年時間里,在舞臺上塑造了眾多“小生”形象。他說自己是一名“戲癡”,自小就喜歡潮劇,而現在,他的生活里幾乎都是潮劇,即使下了舞臺,平日聽的唱的也都是潮劇。在劇團里負責擊樂的小陳今年22歲,14歲時叔公帶他進團。“在劇團待久了,如果不"做戲",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小陳如是說。
每年,該團輾轉在潮州、揭陽、普寧、汕頭等各地的農村演出,各地鄉俗活動的日子也是潮劇團忙碌的時間。劇團到各地演出,除了帶齊服裝、道具等表演所需的東西外,還需要自帶帳篷、床鋪、桌椅、爐灶等生活用品,每次都需動用兩輛大貨車才能搬動東西。
潮劇表演的幕后場面,記錄了潮劇藝術工作者的辛勞和快樂,也許只有這些幕后的鏡頭,才構成了完整的潮劇寫照。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