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
駱駝,是潮汕人民所罕見的動物。然而,在潮汕民間舞蹈中,卻有一種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樣式——駱駝舞。
駱駝舞為什么能流行于潮汕一帶呢?據說,解放前,尤其是清末民初,潮汕各地游神賽會活動十分盛行,每逢這種傳統的祭神、游神日子,禮儀十分隆重,各鄉各村各出奇招,標新立異。那時候,有一些北方人經常牽著駱駝來潮汕一喧販藥賣藝,群眾少見多怪,嘖嘖稱奇。于是,澄海縣城的藝人便據此創作了駱駝舞,在游神賽會期間登場子獻演。這種動物舞新穎諧趣,場面壯觀,故引起觀眾濃烈的興趣。后來雙加插表演駱駝先生念《百草丹》一折,用濃郁的潮汕民間色彩描繪出北方人牽駱駝販藥賣藝的生動形象。
駱駝舞主體部分包括駱駝、駱駝先生、藥童、牧人及武打人員五個方面。駱駝軀殼的體積與真駱駝大相同,用藤、竹扎骨架,糊上麻布,外表再用麻仁絲染棕色制成駱駝毛披上,或間以白毛。脖子應是軟體,可以伸縮。舞駝頭者手執一根竹竿,在殼里操縱。牙齒用竹簽制成,眼睛用木料裝置,全身長3公尺,頸連頭伸張至最高點3公尺左右,形象栩栩如生。舞蹈演員二人,藏在軀殼里活動。
駱駝先生由一人扮演,穿藍色長袍,戴黑色棗仔帽,腰束綢帶,足著草鞋,留八字須,背一把老式紙雨傘,傘柄掛個小銅鑼,邊走邊敲。藥童頭發剪成左、中、右三顆桃形,中間的一顆要留長,可編成一支豎立的小辮子。上身圍一個紅肚兜,下身穿黃色褲,足蹬草鞋,脖子上掛一個三角大神符袋,肩挑一擔藥囊。顯眼的地方掛一束牛牙和一片大膏藥,以示專門拔牙及治跌打損傷。駱駝奴(牧人)由一人扮演,身穿武俠裝,頭扎英雄巾,手牽著拴住駱駝鼻子的長繩。武打人員,2~8人均行,但必須是偶數。
伴奏部分需要配備成套潮州大鑼鼓班,包括打擊樂與管弦樂,統一由司鼓指揮。打擊樂有大鼓、斗鑼、大鈸、小鈸等。主要樂器突出大嗩吶。
《駱駝舞》的表演程式是:開始由駱駝先生登場表演賣膏藥,念誦《百草丹》,臺詞詼諧風趣;接著由武打人員登場賣藝獻技;再由駱駝奴登場,作一番包括前滾翻、后空翻的高難動作武技表演,然后牽駱駝登場,先繞場一周,與觀眾點頭致意,繼而表演沐浴、吃草、喝水、咬虱子、搖身等生活動作。接著是與駱駝戲耍、互相較量,動作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最后是駱駝奴爬上駱駝背,駱駝馱著駱駝奴,在悠揚愉悅的樂聲中退場。全過程表演時間約為一個小時。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