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潮汕“豆腐”是清涼解渴傳統小吃,乳白細膩、潤滑如脂、清香爽口,深受潮汕人喜愛。在暑氣逼人的盛夏,潮汕城鄉的村頭路尾,大街小巷,叫賣“豆腐”之聲抑揚頓挫,不絕于耳,成為潮汕城鄉民俗風情一景。
潮汕人對豆腐的稱法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潮人心目中的“豆腐”連湯帶水,即為外地的“豆腐花”。外地人稱“豆腐”,潮人呼作“豆干”,而外地人稱“豆腐干”,潮人則呼作“香腐”。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潮汕豆腐花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綠色健康食品。它起源于中國,相傳是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豆腐潔白如玉,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豆干
潮汕“豆干”中的精品要數普寧豆干。普寧因地處丘陵,依山傍水,水質十分甘甜,故當地生產的豆干外脆里嫩,嫩滑爽口,風味獨特,飲譽海內外。
相傳,普寧豆干的制作技術是元末陳友諒的軍師何野云傳授的,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普寧豆干
潮汕“香腐”最有名氣的是潮州姑蘇香腐,色澤烏亮,韌中帶爽,香味宜人,據說乃清初江蘇吳縣游方道士所傳,故名姑蘇香腐。
潮州姑蘇香腐
潮汕“豆腐”是夏日清涼解渴傳統小吃,乳白細膩、潤滑如脂、清香爽口,深受潮汕人喜愛。在暑氣逼人的盛夏,潮汕城鄉的村頭路尾,大街小巷,叫賣“豆腐”之聲抑揚頓挫,不絕于耳,成為潮汕城鄉夏日民俗風情一景。
“豆干”是極其普通之物,但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卻是非常重要之物,除了可以佐餐外,還有廣泛的民俗用途,婚喪慶吊、紅白喜事、年節祭祀等很多活動都離不開它。
在潮汕鄉村,嬰兒降臨人世之后,一般是第九天或第十二天家長就會為嬰兒舉行“開腥(葷)”禮。當日備辦三牲(雞、魚、蛋)、“甜豆干”(加紅糖煮成)等祭品敬拜“公婆神”(兒童保護神)。
豆干,取其方方宛如官印之狀,加上潮語“干”與“官”同音,寄望孩子長大做大官。這種“拜公婆”的儀式,在潮汕的每個家庭,每年至少必舉行一次,一直到孩子15歲,會來一次比較隆重的慶典,謂之“出花園”。出花園后,就標志著孩子進入了成年,不用再祭拜公婆神。
舊時小孩入學第一天,早餐時父母必須操辦四道菜:豬肝炒芹菜和蔥、甜豆干煮蔥、一條煮熟的龍箭魚或鱗魚、一對紅色熟雞蛋。
以潮音“肝”與“官”,“芹”與“勤”,“鱗”與“龍”諧音,豆干象征官印等,寓意勤奮上進,讀書聰明,今后能魚躍龍門,連中三元,發財當官,圓滿成功。
從前,孩子從周歲到結婚前,生日當天,母親讓生日的孩子吃兩個染紅殼的雞蛋,另加甜豆干。
結婚以后的成年人生日,則要在家做甜豆干、粉絲煮蛋等幾道菜慶祝,也不宴請親友。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舉行壽禮,宴請親友。通常是兒子結婚后,由兒子、兒媳婦為父母祝壽。
壽宴席上,甜豆干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潮汕很多鄉村,新娘出嫁前夕,娘家要煮春菜、甜豆干等寓意吉祥的食物給新娘吃。春菜寄寓夫妻感情好,長長久久;甜豆干既寄寓生活甜蜜,又以豆干清白外表,寄寓新娘要清白做人,干凈做事。迎娶當天婚宴上,也要煮甜豆干給新郎新娘吃,以示夫妻生活和睦、幸福美滿。婚后第三天,新媳婦第一次回娘家叫“頭返厝”,娘家還要再次煮甜豆干給女兒吃。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