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擁啊擁,擁金公”,“挨呀挨,挨米來飼雞”,“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奶聲奶氣的潮語童聲,配以生動趣味的文字和圖片、動漫,一系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潮州歌謠的立體作品近年來在喜馬拉雅、bilibili等公共平臺走紅,并引發(fā)廣大海內(nèi)外潮人的共鳴。
這些作品絕大部分是潮州歌謠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教授林朝虹帶領(lǐng)團隊制作并免費分享到網(wǎng)上的。“四海潮聲,五洲共享。”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潮州歌謠是有韻的方言,留住方言才能留住潮人文化的根。作為潮州歌謠傳承人,我將盡自己所能,帶領(lǐng)更多的人去做我們能做的事。”
搜集語料,潮州歌謠研究有了“良好的開端”
林朝虹介紹說,潮州歌謠被譽為“嶺南文化的翹楚”,它是以潮州方言為載體,流行于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中部及海外潮人聚居地的民間歌謠,具有明顯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語言價值、史料價值等。
“我自小住在牌坊街,小時候覺得潮州話非常‘有趣味’,當時覺得好聽、好記、很上口,長大后知道這些是潮州謠諺,所謂的‘合念念’是押韻,潮州歌謠是有韻的方言。”林朝虹開始正式研究潮州歌謠是她在職讀碩士研究生時,當時她的導師暨南大學博導、語言學家伍巍教授建議她做方言文化研究。不過伍教授提醒,碩士論文的所有歌謠語料要靠自己去搜集。
于是,從1929年出版的第一部潮州歌謠集到本世紀初的文獻搜集與田野調(diào)查、文本錄入到學位論文的撰寫,林朝虹花了很多時間去整理。那幾年的積累,讓她對潮州歌謠的研究有了“良好的開端”。
2010年開始,在著名方言學家林倫倫教授指導下,林朝虹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民間歌謠收集整理的五大原則以及方言歌謠用字的四項基本原則,并整理評注了1003首潮州歌謠,2012年出版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使千首潮州歌謠統(tǒng)一了用字。
視覺化藝術(shù)化,拉近與年輕一代的距離
此后,林朝虹帶領(lǐng)團隊開展潮州歌謠傳唱普及工作。“為傳統(tǒng)歌謠注入時尚的時代元素非常必要。”林朝虹團隊不僅整理文本,建立千首潮州歌謠音檔資料,還創(chuàng)新性地構(gòu)建潮州歌謠多模態(tài)傳承體系,研發(fā)潮州歌謠漫畫、動畫、繪本、音樂、舞蹈、律動等多模態(tài)作品,將原本口耳相授的潮州歌謠視覺化與藝術(shù)化,拉近潮州歌謠與年輕一代的距離。
在幼兒園,她帶領(lǐng)團隊以童謠繪本和游戲活動形式開展。2019年研發(fā)“潮汕童謠繪本”叢書一套六冊,在潮汕三市100多所幼兒園開展潮州童謠傳唱等活動,還催生了廣府童謠繪本和客家童謠繪本,目前已發(fā)行8.8萬冊。
在小學,則以文化讀本形式呈現(xiàn)潮州歌謠。2016年,北大一級教授陳平原聯(lián)合林倫倫、黃挺教授為潮汕孩子們編寫《潮汕文化讀本》叢書。林朝虹作為《潮汕文化讀本·一二年級》(童謠)分冊主編,選定了潮州市20多所小學作為試點學校,在一二年級小學生中開展潮州童謠教育實踐。
十多年來,團隊公開出版的關(guān)于潮州歌謠的文化讀本、童謠繪本、親子讀物、成人讀本、音像作品有十多種,滿足了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圖、文、音、畫兼?zhèn)涞某敝莞柚{立體作品受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潮籍文化人的高度肯定,引發(fā)廣大海內(nèi)外潮人的共鳴,實現(xiàn)了“四海潮聲、五洲共享”的傳播理念。
留住方言,留住潮人文化的根
潮州歌謠,曾經(jīng)伴隨著一代又一代兒童從出生到成長,成為他們生命中一種難以忘卻的文化印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潮州歌謠又似乎被漸漸淡忘。林朝虹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今年輕一代對自己民系口傳文化已經(jīng)很陌生,潮州歌謠跟現(xiàn)代人已漸行漸遠,潮州歌謠面臨著如何傳承的困境。
為了做好傳承工作,林朝虹帶領(lǐng)團隊將潮州歌謠引向幼兒園、小學和高師課堂。“非遺進校園,最難的是如何建立“常態(tài)化”機制,而不是隨著課題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林朝虹表示,影響因素有校長(園長)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師資、課程資源、孩子們與家長的接納度等。另外,傳統(tǒng)潮州歌謠的念唱方式較為簡單,如何讓它更能獲得孩子們的喜歡,也需要一番努力。
“留住潮州歌謠就留住了方言,留住了方言就留住了潮人文化的根,讓我們共同播下種子留住根。”林朝虹說,期待政府對方言文化投入更多關(guān)注,教育、文化、群團合力打造潮州歌謠非遺品牌,讓潮州歌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婦女報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