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jié)!
當年的汕頭旅社,商賈云集,賓客往來眾多
騎樓是當年汕頭埠的特色建筑
汕頭旅社舊址。
商平路上藏著許多歷史建筑,汕頭旅社就是其中之一。
一座城市的經貿繁榮,可從當地的酒店業(yè)情況窺探一般。當年的汕頭埠,華洋雜處,商貿往來頻繁,加之所處的地理位置,因此各種大小旅社林立。
位于商平路43號的汕頭旅社,周邊交通方便,又地處汕頭早期商業(yè)服務業(yè)、物流倉儲的發(fā)散地,當年商賈云集,賓客往來眾多。最紅火的時候,這里的旅客入住率年均高達86%,加床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它的曾經繁華,見證了汕頭酒店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也從另一側面說明當年汕頭埠的繁華。
從“新生飯店”
到“汕頭旅社”
今年76歲的吳治有從1990年底開始任汕頭市飲食服務總公司旅社總店的經理。當年,旅社總店統(tǒng)管著小公園一帶的12間旅社,汕頭旅社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旅社。
陳楚金在《商平路上看歷史舊址》一文中提到:汕頭旅社原址是五洲大旅社與樂天旅社,1945年遭日本飛機轟炸而成廢墟。吳治有告訴記者,始建于1948年的汕頭旅社,就是香港商人劉敦元在被炸毀的地塊上建造的,1949年冬建成,樓高5層半,建筑面積1435平方米,當時名為“新生飯店”。1951年至1955年,這里曾出租給中國銀行汕頭辦事處,后又由市房管局出租給市飲食服務公司開辦“汕頭旅社”。旅社共有客房59間,床位104個。當時接待服務的主要是國內旅客及東南亞華僑。它是汕頭解放后早期較有規(guī)模的國營旅店。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發(fā)展東移,加之樓房老化不宜繼續(xù)經營,1996年7月汕頭旅社正式歇業(yè)。
汕頭市金平區(qū)人民政府在2011年將汕頭旅社舊址列入《金平區(q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
只怕床不夠 不怕客不足
當年汕頭旅社有多紅火?吳治有回憶到,最紅火的時候,床位簡直是一床難求。房間里加床、走廊上加床的情況時常發(fā)生,那情形跟現在醫(yī)院住院部的加床情況有得一比。
據吳治有介紹,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期間,除了汕頭大廈、海員俱樂部外,就屬汕頭旅社規(guī)模較大。當時,旅社一樓是餐廳和廚房,二樓設有1間辦公室,其余的全是客房。客房有單人房、雙人房、三人房以及四人房。房間里除了床鋪外還有一對木質沙發(fā)。衛(wèi)生洗浴則是公用的,房里沒有單獨配備。幾種房型中數雙人房最貴,上世紀80年代初期住宿一晚要10多元,單人房一晚是10元,三人房、四人房由于可以拼房,一個床位5元/晚。而加床的費用則根據所加床位的不同,有的是1元/晚,有的是5角/晚。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光是加床的床位就漲到了4元/晚。
當時汕頭埠商貿繁榮,商賈往來頻繁,且舊時城市間交通不便,很多過路客需要在汕頭休息一晚,第二天才能繼續(xù)趕路。因此時常出現房間不夠住的情況。這時就要加床。吳治有回憶到,一開始加床用的是簡易木結構的床鋪,后來慢慢就換成了活動床或者帆布床。實在住不下了,拿張草席鋪在地上也能湊合過一夜。當時旅社的樓道里都擺滿了床。有時候連比較空闊的雙人房、三人房都要加床。據統(tǒng)計,最紅火的時候,這里的旅客入住率年均高達86%。可以說,那時候的汕頭旅社,只怕床不夠,不怕旅客不夠。
旅社經營紅火也帶動了其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據吳治有介紹,后來他們采取了公司職工可投標酒店管理的方式。投標毎三年一次,旅社總店管轄的12家旅社,職工皆可投標,價高者得。中標者只需向公司上交管理費。由于經營紅火,汕頭旅社投標價最高時曾多達13000元一個月。
精雕細琢見用心
目前,小公園一帶正在進行“三環(huán)三線”修繕保護工作。據金平區(qū)舊城辦介紹,汕頭旅社舊址作為文物,其修繕需要經過專家對設計方案的嚴格把關后方可進行,但是為保證施工安全,汕頭旅社舊址也被一并被用鋼架圍起來。因此,記者來帶此處時,只能依稀看見“汕頭旅社”的招牌,以及一棟5層樓高的歐式風格騎樓。而據吳治有回憶,當年旅社的建筑很是講究。
當年汕頭旅社由于是香港商人自備外匯建成,建筑質量好,且裝飾精美。吳治有介紹說,這棟樓是鋼筋混泥土結構。客房內的墻壁采用的是夾墻的建筑方式。即墻體中空,由兩墻面組成,墻面采用木板、稻草、石灰為原料。這種墻面的好處是減輕建筑物的壓力,同時又冬暖夏涼,可以令旅客居住得更舒適。
旅社的內部裝飾也十分精美。客房的房門都是杉木制成,門上還雕刻有裝飾花紋,很是漂亮。此外,作為旅社門面的辦公室,也配備有幾套酸枝床、酸枝桌椅。這些做工古樸典雅的桌椅也成為了旅社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