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漆藝。
◎英歌(厚埔英歌)
棉湖厚埔英歌舞是一種以傳統舞蹈為主的游藝活動,流行于揭西縣棉湖鎮厚埔村,起源于清末,由普寧白馬鎮藝名“姿娘”的家傳民間藝人最先引入和傳播。至1936年,厚埔村民以當地原有的頂興社、中興社、福興社、新興社四社為基礎,組成“四興班”英歌隊,以《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為題材,編成英歌舞,設計出各種槌法舞姿、隊列變化和小戲出等,不斷去劣存精,優中擇優,分散排練,集中匯演。在當時全國抗戰形勢漸趨嚴峻的情況下,表現出厚埔人民義勇尚武、同仇敵愾的精神。
◎獅舞(劉厝寨金獅)
劉厝寨金獅。
劉厝寨金獅是一種以傳統舞蹈為主兼及傳統體育的游藝活動,流行于揭西縣棉湖鎮四鄉村劉厝寨。劉厝寨金獅班在李家教拳術的基礎上進而發展舞獅活動,其武術淵源至少可溯至清代中期。相傳清嘉慶十年(1805),梅州五華水寨人李鐵牛隨祖師從少林僧人,學得李家教拳,后傳李崇寺、徐振先、余開國、張圍珍以及劉厝寨劉聲、劉亞炎,至劉耀豐、劉茂榮、劉澤鴻等,至今已有210余年歷史。劉厝寨金獅表達了一種驅邪祈福,致瑞呈祥的群眾意愿,內容通俗易懂,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具有通俗性和大眾化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和意義。
◎龍舞(榕城許氏舞龍)
揭陽舞龍始于明代,源自中原,隨歷代移民并作為娛神節目扎根本地,由歷代藝人傳承發展時隱時現,《潮州府志》記載當時潮州府(包括揭陽)燈節“有魚龍之戲”。明清時期舞龍成為縣城重要的節慶活動,甚至延伸到鄉間,深受人民歡迎。許氏舞龍是在揭陽縣城舞龍原有基礎上創新演變而成,既與中原舞龍文化一脈相承,又豐富了地方舞龍特色,內容包括服飾、龍燈、基本動作套路、樂器演奏和表演過程,特色鮮明。經過多位優秀藝人的傳承、創新和發揚,已成為揭陽的一道特色文化風景。
◎潮汕講古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評詞,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江南則稱為評話,在粵、閩地區俗稱講古,其中著名的有潮語古、粵語古、閩語古,并稱粵閩三大語系講古。潮汕講古自明朝中葉在潮汕方言地區開始形成,并通過學習和融合講古“祖師爺”柳敬亭等藝術大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評書潮汕講古以其內容豐富多彩,表達直白易懂,故事深入淺出,語言詼諧押韻等特點,深受潮汕大地人民群眾喜愛。
◎朱家教拳(鴻江侯氏)
侯氏鴻江朱家教拳術是流傳于揭西縣鳳江鎮鴻江村委會祠堂頭村的傳統武術,朱家教是廣東十大南拳之一,主要流傳于廣東五華、興寧、梅縣、湯坑、紫金、普寧、汕頭及福建、廣西、香港、南洋群島一帶。鴻江朱家教源于朱亞南嫡系弟子安徽省鳳陽府人洪鴻源。清代后期,洪鴻源駐錫于鴻江鄉祠堂頭村,感于村人的善待,故將朱家教拳術全盤相傳給祠堂頭村人。
◎虎樁棍術
虎樁棍術的技藝,相傳至今也有100多年歷史了。清光緒年間,少林派五十“高鼻賴”在潮汕一帶傳授“秘傳虎樁棍”,授徒溫丁義,溫是惠來縣人,其父是前清高級武官,其人勤學苦練,得賴師真傳,曾為普寧縣方府的家庭教師。1938年,揭陽縣人林中拔(人稱“七爺”)拜溫丁義門下,專練“秘傳虎樁棍”棍術。溫師曾攜愛徒陳文炎、林中拔前往揭陽縣參加棍術賽載譽歸來,從此“秘傳虎樁棍”在潮、普、揭諸縣武術界名聲大振。
◎李家教拳(普寧新架)
李家教拳(普寧新架)的創拳始祖是李鐵牛,鐵牛師的祖籍為福建上杭,后移居廣東五華水寨,據客家學者羅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導論》中提及的李鐵牛為清乾隆年間人,并創立李家教。李家教拳除了技擊、強身健體的功用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價值,它與潮汕文化交融碰撞,如舞獅、英歌舞都有武在其中,對潮梅地區的尚武風氣發生積極的影響。習者大多醫武結合,也較多傳統道德教育素養。
◎大龍香制作技藝
佛手老香櫞。
錢坑大龍香傳統技藝是至今尚保存較好的制作神香、佛香的傳統香業技藝,保存于揭西縣錢坑鎮錢西村福源香廠。福源香廠是揭西縣唯一一家香廠,產品適用于整個揭西縣,還有普寧市、汕尾市陸河縣等地。
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民間各種入祠、祭祖、喜慶活動的增加和規模越來越大,社會上對大龍香的需求量越來越多。錢坑大龍香不單是民俗文化的需要,本身也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作為揭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品牌之一,錢坑大龍香具有同地區其他不少項目所沒有的獨特性,也是潮汕地區民間工藝發展的歷史體現,傳統手工業生產的一種縮影,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榕城漆藝
榕城漆藝。
揭陽地處平原,臨海靠山,氣候濕潤,為制作漆器工藝提供天然氣候環境,而民間民俗民風盛行,拜神、祭祖、廟會、游神各個角落的祠堂、廟宇裝飾都離不開漆藝、大龕、櫝仔、饌盒、宣爐罩、香祀、神亭、神轎這些具有潮汕地區特色的通雕花板都由漆藝師傅髹漆貼金、畫龍彩鳳,使其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據揭陽縣文化志記載,在潮汕地區漆藝行業中,揭陽的推光漆、脫胎漆、木雕髹漆貼金歷來享有盛譽,揭陽漆器漆畫工藝歷史悠久,民間藝匠眾多,工藝很具特色,以脫胎彩漆、金漆畫屏展示風華,漆器工藝名師楊表權是該工藝之佼佼者,其獨創之研磨暗花推光漆瓶,以鐵線描技法,繪上騰飛之蛟龍,雄偉而特重、精美而古樸,極具藝術欣賞價值,形成潮汕地區新的漆藝體系。佳作《煉丹濟世》金漆屏風、人物神態刻劃生動,環境渲染氣氛靜雅,曾獲全國彩繪工藝銀獎。
◎神曲茶制作技藝
溝口神曲茶。
溝口神曲茶又名“百草丹”,是舊時潮汕民間四季皆宜的健康藥飲,故亦有“四季平安茶”之稱,在清代已經十分有名。這種由山蒲姜、雞骨藤、藿香、陳皮等二十多味中藥,經發酵并采用串珠式包裝的中成藥,對于傷風感冒、夏令中暑、食積腹痛、嘔吐泄瀉等癥均有顯著療效,在民間深受歡迎。
◎佛手老香櫞制作技藝(普寧)
佛手老香櫞是獨具一格的潮汕特色食品,具有消食開胃,疏肝理氣,寬中化痰等功效,對肚脹久咳難愈等癥狀有獨特的功效。大約在180年前左右,普寧大壩鎮林昌期已生產佛手老香櫞。老香櫞貴在一個“老”字,生產和儲藏的時間越久,功效越顯著。
◎南潮吳氏宗祠祭典
吳氏宗祠祭典是以炮臺南潮村吳氏宗祠為場地,以南潮原鄉吳氏族群及由南潮散居潮汕各地的吳氏代表參加的,以北宋“潮州八賢”之一吳復古為神主的,具有按制配置祭品和祭拜儀軌與內容的族群民俗活動。發軔于明朝中期祠堂建成之時,以后隨著南潮吳氏繁衍而規模日漸擴大,在揭陽祭祖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較大影響力。
◎上砂莊氏祭典
上砂莊氏祭典。
上砂莊氏祭祖禮儀流行于揭西縣上砂鎮,至少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目前上砂鎮流行的莊氏祭祖禮儀包括:每年農歷四月二十日九世法祖、十世功祖誕辰慶典,上砂莊氏宗祠祭祖禮儀,上砂莊氏分祠祭祖禮儀和各房祖掃墓祭儀四大類。法祖、功祖誕辰慶典是上砂莊氏舉辦最多,也比較隆重的祭祖禮儀,主要是紀念明代任吉康都十三鄉約長、御寇總統樞的莊玉光(號清泉)和任嶺東道團長的莊貫(號野塘),他們同月同日生,又都是振興上砂莊氏的古代代表性人物,所以一起被上砂莊氏合族視為福神祭祀。
◎南山墓園祭典
南山墓園祭拜儀式是流行于揭西縣錢坑鎮的祭祖禮儀,產生于明代正德戊寅(1518),至今將近500年的歷史。南山墓園所葬的林南山,是宋進士大理寺評事大塘君之子,原居福建上杭。當宋、元易代之際,“恥臣胡元,由閩遷粵”,居于錢家寨(今錢坑鎮),開基錢坑和陽夏兩地,為錢坑陽夏林氏開基始祖,現今有裔孫30萬。林南山卒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葬仙徑山虎地(今南山墓園)。明代正德戊寅年(1518),錢坑明代名宦、正德癸酉年(1513)舉人、貴州都勻府知府林鳴鸞和族裔對原墓重修。公元1982年恢復南山墓園祭祖禮儀以來,每年農歷九月初八南山公誕辰日,錢坑陽夏林氏都要在南山墓園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
◎惠來打火醮
惠來打火醮。
“打火醮”又稱“建醮”,始創于清中期,是惠來獨有的一項民間信俗,流傳至今已有280多年歷史。“醮”意為設壇祭神,民間以每十年一次虔誠、隆重設清壇祭神的形式,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生意興隆。打火醮是惠來的一項民間城隍廟會祭祀活動,而城隍廟里大量碑刻又承載著惠來自置縣以來490多年的人文歷史可供考證;它是善良剛正的象征,是對歷朝歷代清官的褒獎、是為官者懸在頭上的“戒律清規”,讓到此拜謁者心生敬畏。
▲此文章圖文來源:揭陽日報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