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韻是華夏河洛時代的國韻
好家風(刻紙) 陳傳生
這《好家風》直徑112厘米,算是大幅作品的,畫面與傳統剪紙不同,不采用寓意的手法來表現主題,用平視、直觀的方法刻劃物象,讓觀者一目了然。說它是團花式構圖,真的是既似又不似,并沒有傳統的圍繞中心呈放射形的組合,或中心向外一圈圈擴散,而是每組的圖案相對獨立,但又與整體關聯,突出主體的人物形象,其他建筑物、樹木、花草、景觀等作為襯托,有主有次,有虛有實,有大有小,形成節奏,營造一種整體氛圍。瞧!中心的圓圈內是一個大“福”字, 24個小圓圈和小“福”字環繞四周,形成向心的式樣;此后為放射狀的分格排列,分別為“和為貴”、“勤為本”、“儉養徳”、“學以恒”、“誠立身”、“孝當先”等六個不同小畫面,配襯的紋樣、圖案和文字與主體密切相關;外圈用汕頭市花的“金鳳花”瓣作為裝飾,使整體就像組畫一樣呈現在眼前,顯得構圖新穎,形式感強,清新質樸,給人以視覺美感。
陳傳生的這幅作品就技法來說,既有傳統的“陽剪”和“陰剪”,也有“鋸齒紋”、“月牙紋”,但并沒有一味地追求傳統的樣式,更多的是注重點、線、面的構成,靠規整流暢的線條加以刻劃物象。然而,我格外欣賞的,還是人物形象“剪影”在畫面上巧妙的運用,它增添了靈動和豐富,成為整幅作品的亮點,具有強烈的現代性和裝飾性,這在潮汕地區傳統剪紙中并不多見,可見其匠心獨具。但見男女老小十三個人物形象,無論側面,還是正面,都根據形象的特征刻其輪廓,無內部結構及臉部刻劃,而是通過影的造型來表現形象,頭發用陰刻線條加以表現。為了避免影的“黑”的部分太多,在大塊的“黑”面中刻上花朵、月牙、鋸齒、福字、壽字、幾何紋飾及橫、直線紋,打破了大面積“黑”面的沉悶感。這樣的處理方法,形成一些“灰”調子,使作品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節奏等多方面的效果,充滿著濃郁的藝術韻致。就拿這“孝為先”來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才能將傳統美德發揚下去。畫畫上表現的是在潮汕傳統民居的外埕上,陽光下綠樹茂密,鮮花盛開,左下方地上一只小貓依偎在母貓身邊,還在玩耍一團紗線;彎腰的婆婆坐在小凳子上,后面的兒媳婦用雙手給老人家捶背,突然發覺她背后也有人給其捶背,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小女兒站在凳子上,學她模樣,多么溫馨、孝順的一幕啊!所有的景物、人物都融為一體,“孝為先”主題鮮明突出。在這里陽刻與陰刻並用,用“鋸齒”、“月牙”紋刻劃貓的毛發及裝飾圖紋,樹木枝干和葉,花瓣、花葉紋理等,顯其質感和量感;建筑物的橫與直、長與短、粗與細等線條,有條不紊,恰到好處。作為主體的三個人物形象全都是“剪影”,為避免一片“黑”,顯得沉悶、死板,巧妙地在人物的頭發、上衣、衣袖和裾,用各種線條、花紋加以刻劃,婆婆和兒媳婦就靠頭發、衣紋和鞋的不同來顯示,所有的這些處理手法,使之在對比中顯和諧,妙在其中,令人無不擊節贊嘆。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