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韻是華夏河洛時代的國韻
潮彩梅耳瓷瓶《山水圖》。
唐代詩人錢進的《谷口書齋寄楊補闕》:“泉壑帶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僮掃蘿徑,昨與故人期。”,這是邀約的詩,約楊補闕前來書齋敘談。詩寫書齋景物,幽靜清新。雨后新竹,生機勃發(fā),晚山夕照,余暉動人,秋花未落,仍有蓓蕾,如此境地,怎不促使楊補闕踐約前來?小詩寫得風情旖旎,別具一格,氣韻生動,意境很美。已故潮彩老一輩藝術(shù)家蔡永青創(chuàng)作的這件梅耳瓷瓶《山水圖》,正是擷取詩情入畫來,在合理運用陶瓷語言的同時,吸收國畫藝術(shù)的精華,極力追求一種畫中詩意,抒發(fā)著詩的境致與鄉(xiāng)野情調(diào),賦予陶瓷藝術(shù)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頗具韻致,令觀者徜徉于山水自然中,悠然神游。
拜讀的這件作品于1963年入藏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陳家祠),瓶高45.5厘米,口徑14.2厘米、腹徑18.2厘米、底徑11.5厘米,瓶口邊沿飾金,瓶頸兩側(cè)裝飾金色梅干和花朵作為雙耳。這是瓶的正面,背面空白,沒有什么詩文襯托。畫面以高遠兼深遠布局法,畫山石為主,其畫遠山,以簡筆表其形,以淡墨出其意;中、近景峰巒、山石輪廓清晰,以淡墨鋪設,再用濃墨、焦墨皴擦、渲染,層次分明,柔美中顯剛健,并利用山石樹木形狀的大小及墨色濃淡的對比,煙云的掩映,拉開空間的距離,顯示遠近層次,達到咫尺千里的效果。整幅畫面以綠色為基調(diào),不追求色彩的富麗堂皇,只求青綠色彩的微妙變化,以營造晴嵐霞翠,充滿生機的效果,別有一番清雅靈秀的情趣。但見近處的山岡陡立,石隙中長出兩株松樹,參天傲立,主干硬直蒼勁,枝柯虬曲,交叉取勢,沉郁蒼秀;松下多小樹木,高下參差,濃蔭一片。山坡上一座庭院坐落在茂密的竹林中,地上零散小卯石清晰可見,清幽靜雅,似是高人修身養(yǎng)性的處所,柴門半掩,草屋土墻上開有一窗,窗內(nèi)一高士獨自悠閑品茗,等待著好友的到來,一童子此時也執(zhí)帚在打掃院外落葉,正是“家僮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左側(cè)一小溪之水微起漣漪,溪中卯石零亂,岸腳較平,石塊相接,叢叢綠葉掩蔽;上方山峰勢狀雄奇,峰頂茂密小松增添了幾分靈秀,其下部則隱約在煙嵐霧靄之中。遠處卻是一個個獨峰兀立,宛如擎天玉柱,傲立于蒼穹間。畫面上近山明晰,深勾重染,遠山迷蒙,淡寫輕描,層次分明,實而不塞,空而不虛,其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的彩繪,體現(xiàn)了中國畫所特有的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給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間。
這秋日雨后的黃昏,空氣清新,遠山近巒,云橫霧封,松樹竹林,蒼翠婆娑,林間草屋,閑庭清凈,如此多的意象都放到一個瓷瓶畫面上,飽含神韻,功夫天成,使人爽心悅目,心馳神往,可見老藝術(shù)家蔡永青陶瓷彩繪藝術(shù)造詣的深厚。
蔡永青(1922~1993年),出生于潮安一個農(nóng)民家庭,15歲進城學畫竹簾,后進潮州彩瓷行業(yè)工作,曾先后到大埔高陂、饒平、汕頭、揭陽、潮州從事彩瓷工作,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的彩繪都具一定造詣。他的山水瓷畫以“單筆皴”法見長,筆法蒼郁清潤,雄健凝重,多有蕭疏野逸的神韻。其作品曾被選送參加全國、全省工藝美術(shù)展覽,并赴美國、日本、新加坡、法國等展覽,贏得各界廣泛好評。他創(chuàng)作設計的不少瓷器花稿,深受客戶歡迎。1962年他被授予汕頭地區(qū)藝人稱號。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