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韻是華夏河洛時代的國韻
潮彩瓷瓶《文姬歸漢》。
彩瓷人物畫,顧名思義,就是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助線條的粗細長短、方圓曲直,用筆的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用墨的濃淡干濕在造型上的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再加之色彩的運用處理,達到暈潤、細致、柔和的效果,充分表現形象的動態感和立體感。
今賞讀的潮彩雙梅耳荷口瓷瓶《文姬歸漢》,是潮彩己故老藝術家李錫榜的大作。它高50厘米、口徑14.5厘米、底徑11.5厘米,創作于1960年,1963年入藏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陳家祠)。瓶口沿飾金色,瓶頸左右側以金色的梅干為雙耳,并飾浮凸的梅枝和花,老干蒼勁,虬結盤曲,枝條細挺,繁花繽紛,暗香撲鼻,生機盎然,從而使整件作品顯得典雅華貴。
作品主體畫面采用傳統的通景式構圖法,四面可觀,使得視野寬闊,遠看大勢,近觀局部,瀏覽情節,雖有主次之分,但銜接連貫,協調和諧。尤其把中國畫的工筆畫技法與瓷器釉上彩繪法糅合在一起,充分運用潮汕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藝,富有墨色韻味,注重“章法”和“布局”,豐富色彩的運用,使“人”與“境”,“形”與“神”和諧統一,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動態,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嫻熟的筆法,細膩刻畫了“文姬歸漢”里的人物和馬匹、馬車等物象,以形寫神,著重突出人物的精神、氣質、神態。
“文姬歸漢”講的是東漢蔡文姬的故事,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苦難女性,在歷史上影響頗為深遠,亦是一位讓后人心存敬意的文化大家,她與李清照、卓文君、班昭并列我國古代四大才女。作品畫面以表現蔡文姬及馬車前后、左右的人物、馬匹為中心,配以上方山峰、云霧和下方石頭的典型環境,顯其路途遙遠與艱辛。但見前面一留著胡子的官吏頭戴著冠、手執漢節騎著駿馬作為先導,此時的他腳緊踩馬蹬,回首望著后面;似乎這坐騎也懂人意作暫停狀,抬起左腿也跟著往后望,人與馬都怕后面“掉隊”,真是生動傳神,妙趣盎然。在其后面就是重點表現的主體,四匹胸肌突出、神態矯健的駿馬拉著華蓋頂棚的雙輪馬車,駿馬或昂首、或低頭,呈奮蹄疾馳狀;馬車上年輕的女御者頭梳髻、穿襦裙,彎腰雙手拉著韁繩馭車;端坐車上的蔡文姬并非是一些畫作中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的貴婦,而是一個頭上挽髻、身著交領襦裙、飄帶迎風舒展的文雅端莊的漢婦形象。左右兩側及后面的所有人物都騎著馬,頭戴冠、身穿袍服和衣裙,手持迎風招展的各種旗幟、旗纓,或臉露笑容、或私下交談、或回頭招呼;在最后面還有一騎著馬的侍女,一手緊拉韁繩,一手抱著瑤琴。所有人物形象的動態、神情和馬匹的姿勢刻畫,都十分細膩,無一雷同,形神兼具,氣韻生動。作為景象的畫面前下方山坡陡峭,路邊的雜草稀疏,樹木枝干已被強風摧折,似乎在訴說它飽經風霜;人物形象的后面是懸崖峭壁和連綿山巒,一條蹊徑曲折連接山頂的小亭,遠處山巒之間云纏霧繞,以喻回歸道路崎嶇,十分艱辛。一幅栩栩如生的《文姬歸漢》畫圖就這樣躍然眼前,令我欣喜地從老藝術家的筆底下讀出了生動的意境,耐人尋味。
李錫榜在這《文姬歸漢》畫面彩繪上運用了中國畫人物工筆線描技法,人物神情、服飾衣紋及馬匹、馬車、旗幟等的用筆,都是工筆畫的寫實,筆法細膩,人物傳神,線條流暢,設色和諧,并不是“重彩”,而是用填色加洗染,在接近線條之處加重色彩后再進行洗染,表現出透光面,使之產生立體感,可見其匠心獨造之妙,堪以佳構視之。
李錫榜(1906~1991年),潮州市人,原潮州市彩瓷總廠藝人,1962年被授予汕頭地區藝人稱號,1991年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廣東省民間藝人”稱號。早年曾進潮州莊淑與畫苑,師承潮州畫家詹云畫派風格,擅長中國傳統人物畫,17歲轉入彩瓷業,曾在潮州楓溪、汕頭、大埔、高陂等地彩瓷行工作,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其彩瓷作品具有中國畫人物線描中游絲、高古線描風格,開創近代潮彩人物畫的新風格,在彩瓷業中享有較高聲望。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