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折子戲《晨鐘驚夢》
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唯精粗有別而已。常用器皿有以下幾種茶壺。
茶壺:俗名“沖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壺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shù)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別。壺之深淺,則關(guān)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后浮于水中,不頗不側(cè),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去蓋覆壺,流口、壺咀、提柄上緣皆平而成一直線,謂之“三山齊”,也屬質(zhì)量上乘之標志。
壺之色澤,有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株閃爍者,乃以鋼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稱柚皮砂,更為珍貴,價同拱壁,所謂砂土與黃金爭價,即指此也。
壺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樣精美,巧妙玲瓏,鐃有風趣。
蓋甌:形如仰鐘,而有上蓋,下有茶墊。蓋甌本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優(yōu)點,潮人也樂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沖罐。但因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故屬權(quán)宜用之,不視為常規(guī)。即便如此,其納茶之法,仍與納罐相同,不能馬虎從事。
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為佳,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還有精美小杯,直徑不足一寸,質(zhì)薄如紙,色潔如玉,稱“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潔不能襯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產(chǎn),質(zhì)地極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鐘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百盡,淺則水不留底。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沖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寬則可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盤底欲平,邊緣欲淺,則杯立平穩(wěn),取飲方便。
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沖罐、承受沸湯。茶墊式樣也多,依時各取所需: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多容沸湯,利于保溫。茶墊之底,托以“蟄氈”;墊氈用秋瓜絡,共優(yōu)點是無異味,且不滯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時并將沖罐置于上層茶盤,因此茶墊遂省。
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另有一種形似蘿卜樽,束頸有咀,飾以螭龍圖案,名“螭龍樽”,俗稱“錢龍樽”,屬青瓷類,同為茶家所重。
水缽:多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幾上,用以貯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缽,用五金釉,缽底畫金魚二尾,水動則金魚游躍,誠稀世奇珍。
龍缸:龍缸容水量大,托以木幾,置齋舍之側(cè)。素瓷青花,氣色盎然。以宣德年制******,康熙、乾隆年間所產(chǎn),也屬珍品。
紅泥火爐:紅泥火爐,高六七寸。另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這類火爐,盡管高低有別,但通風束火,作業(yè)甚便。
砂銚:俗名“茶鍋仔”,是楓溪名手所制、輕巧美觀。也有用銅或輕鐵做成之銚,然生金屬氣味,不宜用。
羽扇:用以煽爐。潮安金砂陳氏有自制羽扇,揀凈白鵝翎為之,其大如掌,竹柄絲韁,柄長二尺;色純而形態(tài)精雅,質(zhì)輕而成風迅速。
銅筷:用以鉗炭挑火。
錫罐:名貴之茶,須用名罐貯藏。潮陽顏家所制錫罐,罐口密閉,最享盛名。如茶葉品種繁多,錫罐數(shù)量也要與之對應,做到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錫罐竟達數(shù)十個之多!
茶巾:用以凈滌器皿。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茶幾: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茶擔:或稱茶挑,用以貯裝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園,臨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擔,擇地烹茗,啜飲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開工夫茶具共十八種,飲茶之家,必須一一具備,方可稱得上“工夫”二字。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