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jié)!
香爐山,在所城鎮(zhèn)嶺后村之西南,主峰151.4米,山雖不高,但因石景奇特、巖洞深邃且住蝙 蝠而聞名遐邇。
香爐山,樹木蔭翳,巉巖星羅棋布,或壁立千仞,奇峰突兀;或形如靈物,栩栩如生;或中生異洞,蜿蜒曲折;或懸崖峭壁,險象環(huán)生。山巔之上有一堆巨石,高8米有余,占地20多平方 米,在平坦如案桌的石面上,一塊數(shù)噸重、色似古銅的圓石凌空而立,狀如香爐在案,云霧彌 漫,酷似香煙繚繞,故名“香爐山”。曹宗(明成化七年辛卯科舉人、國子監(jiān)佐教)的《香爐 山》詩云:“此石何奇圓又圓,恍然寶篆架山巔。淡妝碧霧氣成古,碎點蒼苔色更鮮。紅日射 光常起火,白云出岫自生煙,漫憑風(fēng)雨相摧打,卓爾空中禱上天。”這塊巨石又宛若煉丹道士 留下的丹丸,故俗稱“丸子石”。楊驥(明正德丙子科舉人)的《丸子石山》詩云:“層巒頂 上一浮丸,傾轉(zhuǎn)凌風(fēng)穩(wěn)在盤。寮老放纮曾棄子(佛寺方丈為出家弟子解下冠冕的系帶,把冠冕 上的環(huán)珠丟棄。),洞仙煉藥豈遺團(留下丹丸)。午樵準(zhǔn)作療饑食,宿鳥不驚擊骨彈。山里 難尋此怪石,隕星化就圓無瘢。”
仲夏,攀登香爐山。山之東麓有六、七塊巨石相偎相疊,組合成一艘大石船,船頭、船身、船 尾清晰可辨,其船舵更是惟妙惟肖。船身之上疊著一粒圓秀如珠的大石,此石景俗稱“龍船載 寶珠”。《東里志》有載此異跡,所不同的是志書記載的石船載寶珠二粒,而今卻存一粒。
再往上蹬,在茂密的相思樹林中顯露一個奇異的巖洞。洞口由巨石天成,“井”字形,直徑約 一米,入口處有巨石,鐫刻著“圣賢觀”三個大字。相傳,古時候,有一道士在此洞住了九九 八十一天,煉就丹丸后飄然而去。入洞,內(nèi)面黑暗陰森,寒風(fēng)颯颯。洞中有古泉一眼,泉水叮 咚。據(jù)說幾百年前,香爐山還是海中小島,此泉直通大海,后因天地演化,海陸變遷,遂成深 山巖洞,故有“燕洞古泉通南海”的俚語。巖洞深邃幽奧,洞中有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 忽斂忽舒,寬敞處可容數(shù)百人,狹窄處有的側(cè)身可過,有的需佝僂爬行。洞中還有一相公廳, 高數(shù)丈,由三塊數(shù)千噸重的天然巖石構(gòu)成,可容三百余人。據(jù)《東里志》載:“昔人避倭其中 ,石臼、灶基尚存。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猖獗,居民入避,賴以全活。”巖洞自山頂通于山下,游人或行或爬約需二、三小時才能走完巖洞。更為奇異的是,巖壁之上倒掛著數(shù)百只蝙蝠,人進洞中,蝙蝠驚旋其間,“吱吱”之聲不斷,而蝙蝠未至,旋風(fēng)先起,頓覺毛骨悚然。傳說古時候,此洞住著修煉了百年的蝙蝠精。北宋期間,楊文廣奉旨平蠻南十八洞,此洞為第十七洞穴。蝙蝠精久聞楊文廣驍勇善戰(zhàn),且已征服了十六洞府,自量修煉期末屆,敵他不過。俗話說:“識時務(wù)者為豪杰”,既非對手,何必冒險較量,遭滅頂之災(zāi)呢。當(dāng)楊家軍浩浩蕩蕩來到東里時,蝙蝠精率徒子徒孫拜伏于地,乞求饒命,并表示改邪歸正。楊元帥見此等鼠輩尚有悔改之心,免予剿滅,命它們夜游捕蛾捉蚊,為民除害,以觀后效。這雖是無稽之談,但蝙蝠夜間捕食飛蟲,卻是婦孺皆知。昔時,有墨客慕名游歷至此,有感于上述傳說,留下“圣賢觀”墨跡。
走出蝙蝠洞,登上香爐山北面山巒,此處稱為“寨尖”。據(jù)說,南宋末年,抗元巾幗英雄陳璧娘曾在此營造“寨仔”,駐扎義軍抗擊番兵,今尚存插旗的石墩及做飯的石灶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游擊隊曾在此設(shè)伏,關(guān)門打狗,打得日偽軍屁滾尿流。
佇立香爐山巔張望,天高地闊,峰秀巒翠,林幽花艷。近處,清泉細流,飛珠濺玉,聲若琴弦,“大佛誦經(jīng)”、“仙人對鏡”等天然石景,令人如至佛境、猶登仙臺;遠處,波光浮島嶼,帆影入云煙,使人遐思千里、感慨良多。真可謂:“燕洞幽曲疑無路,爐山噴光前有天。”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